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有近半物種的動物出現數量大幅減少的情況,引發了科學家對生態的擔憂。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2日報道,這份發布于《生物評論》期刊的研究分析了全球7萬多種物種的生存情況,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等,重點研究這些物種的增減情況。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物種中有48%的種群規模在快速下降,只有不到3%的物種的種群數量在增加。
研究稱,造成動物數量減少的主要因素是城鄉建筑、道路擴張等人類活動破壞了動物的棲息地。此外,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變暖,也對不少物種的生存情況產生了威脅。
研究的合著作者、來自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生物科學院的丹尼爾·平切拉·多諾索稱,此前對動物保護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瀕危物種展開的。相比之下,他們本次的研究則同時分析了已被國際組織列入保護名單的物種和其他尚未被視為瀕危的物種,主要調查的是其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
根據這一評估,目前尚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的動物中,有33%的種群數量正在大幅降低,這些物種實際上正在走向滅絕。
丹尼爾認為,結合此前類似研究的調查結果看,物種滅絕危機比許多人認為的要嚴重得多,這項針對全球范圍的研究再次證實了危機的緊迫性,這是一個對人類的“嚴重警告”。
CNN報道稱,學術界曾提出“第六次物種滅絕”的概念,該理論認為歷史上曾因各種天災和環境變化發生了5次物種滅絕。和之前不同的是,全球正面臨的“第六次物種滅絕”是人類一手造成的??茖W家稱,人類必須嚴格管控
碳排放及各類污染,否則生態系統將因物種滅絕發生變化,從而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2018年一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就表明,占地球總生物量的0.01%的人類,已經造成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50%的植物滅絕。
而在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150多個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宣布致力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