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IPCC最新報告終結氣候論戰:人類引發全球變暖從“可能”到“毋庸置疑”

2023-5-21 16:26 來源: 文匯網

全球有沒有變暖?這個曾經爭論不休的問題,如今已經板上釘釘。3月下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發布了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各國警示:“氣候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變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原本屬于氣候科學研究。然而,由于氣候應對行動涉及全球范圍內的能源轉型和政策調整,因此氣候問題早已突破了科學領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持續近30年的氣候論戰。

如今,全球已堅定走上了碳中和的道路。今天的IPCC報告被稱為“拆除氣候定時炸彈的指南”,人類的“拆彈行動”可能需要堅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在瑞士因特拉肯發布了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

在此次評估報告中,科學界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更為明確,語氣也更為堅定。關于“人類活動在全球變暖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報告措辭從之前的“可能”“很可能”“極有可能”“明確的”,升級為“既定事實”和“毋庸置疑”,即“毋庸置疑,人為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

過去30年,人類在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認識上,有過很多猶疑和踟躕。如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督促富裕國家盡快按下實現凈零排放承諾的“快進按鈕”。

IPCC六次報告

氣候變化認知逐漸清晰

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始于2015年2月IPCC第41次會議,結束于2023年3月13日至19日召開的IPCC第58次會議,本次發布的綜合報告為這一評估周期畫上了圓滿句號。

成立于1988年的IPCC是聯合國下屬機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建立,定期為全球提供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共有195個成員國。

IPCC的建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它將科學評價和全球行動分開,即由科學界做科學評估,評估結果經過各國科學家和政府代表的批準,成為下一步應對行動的基礎,也是各國進行氣候談判的基礎。

之前的IPCC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可能”(IPCC AR3,2001)、“很可能”(IPCC AR4,2007)、“極 有 可 能”(IPCC AR5,2013)是由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 AR5)還采用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明確的”這一說法。而在IPCC AR6中,科學界對此更加確定,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既定事實”和“毋庸置疑”的。

第六輪評估報告強調,一個多世紀以來,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等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使得當前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1℃,極端天氣事件也因此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對全球每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員造成了越來越危險的影響。全球氣溫每增加一點,都會導致各種危害迅速升級。更強烈的熱浪、更強的降雨和其他極端天氣進一步增加,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帶來巨大風險。

在此次最新氣候報告發布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首次提出,希望發達國家盡可能在204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這一時間比美國、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承諾早10年。過去十年,包括太陽能和風能在內的新能源成本大幅度降低,只有十年前的1/10,已經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因此,古特雷斯說:“今天的IPCC報告是拆除氣候定時炸彈的指南。”

氣候論戰30年

科學評估終獲全球認同

就在IPCC AR6報告發布之時,一場席卷我國的沙塵暴正在發威;北美西海岸正在迎接本年度第12次大氣河引起的冬季風暴;2022年東非地區持續干旱造成索馬里4.3萬人死亡;超長待機的熱帶氣旋“弗雷迪”在非洲莫桑比克造成400多人死亡,使阿根廷遭遇近40℃的“史無前例”高溫……

在等待IPCC AR6綜合報告發布會的間隙,筆者正在閱讀英國氣象學家彼得·斯托特寫的Hot Air,該書講述了一場始于30年前的氣候科學家和氣候變化懷疑論者之間的論戰。這場論戰進行了近30年,但其影響卻將綿延數百年。

1996年,反氣候變化人士指責IPCC報告會導致對經濟增長的不必要限制,進而摧毀世界經濟。自此之后,對氣候研究的質疑之聲不斷。實際上,IPCC的報告主要側重于科學評估,雖然和全球氣候政策密切相關,但不具體產生政策。這就使得IPCC評估報告更純粹地聚焦于科學事實和科學問題,其評估結果為聯合國、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制定與氣候相關的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

發布于1990年的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FAR)促成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UNFCCC)的啟動。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SAR)1995年發布,為1997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3)奠定了科學基礎。2007年,IPCC發布第四次評估報告,以此為基礎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會議。2014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發布。2015年12月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召開,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組織代表通過了《巴黎協定》,決定到本世紀末把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以內。

隨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發布,氣候變化的紅色警報響起。各國在《巴黎協定》上所做的承諾已不足以保證地球氣候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國際社會呼吁各國采取更加果斷且富有雄心的碳減排思路,從而強有力地、快速地、持續地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

如今,全球正努力邁向碳中和時代,整個社會經濟面臨一次深刻轉型。隨著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將被重新書寫。

定量給出氣候變化值

人類引起地表升溫1.1℃

最新發布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已經能定量地給出氣候變化的數值:自1850—1900年 到2010—2019年,人類引起的全球地表總溫度升高的可能范圍為0.8℃至1.3℃,最佳估計值為1.07℃。其中,溫室氣體可能導致1.0℃至2.0℃的升溫,其他人類驅動因素(主要是氣溶膠)導致0至0.8℃的降溫,其他自然過程(太陽輻射和火山活動等)引起的溫度變化范圍為-0.1℃至0.1℃,而地球氣候系統內部變率所引起的變化為-0.2℃至0.2℃。

全球變暖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要全面揭示氣候變暖的原因、現狀、影響、未來趨勢、應對思路,需要進行全球觀測、理論研究和數值模擬等多方面的研究。為了拿出這樣一組數據,全球科學家付出了幾十年的卓絕努力。

氣候模式是模擬氣候變化的工具,其中包含復雜的大氣—海洋—冰雪—陸地—植被—海洋地球化學過程—火山—人類溫室氣體—人類氣溶膠等過程。要準確描述每個部分都是棘手的科學與技術問題,而要把所有因素綜合起來,模擬氣候的歷史和未來,自然會有很多粗糙或不準確的部分。

同理,全球觀測數據涵蓋上百年,歷經觀測規范、儀器更新、站點遷移、城市熱島效應等的影響,并且在森林、沙漠、高山、海洋、兩極等區域站點的代表性上有限,利用這些數據計算全球平均溫度確實存在不確定性。

盡管氣候模式和數據都不完善,但這并不影響科學結論。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計算機速度比現在慢了幾十萬倍,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卻通過構建一個簡單有效的模式,解答了二氧化碳與氣候變暖之間的關系,并于1967年發表了該成果,被認為是“解密氣候變化的里程碑之一”。

經過半個多世紀,氣候模式的復雜度早已今非昔比。早期大氣環流模式與海洋環流模式結合成為耦合模式(CCM),此后科學家還持續加入陸面模式和海冰模式,以及全球碳氮循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等,氣候模式進一步發展成為地球系統模式(ESM)。

與此同時,氣候模式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早期氣候模式的網格距離寬達400-500千米,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的精度已可達到10千米,氣候模式所包含的云、氣溶膠和輻射等過程模擬也越來越準確。

而今,真鍋淑郞的研究結果依然牢不可破,完美匹配了半個多世紀來的觀測資料,真鍋淑郞也因此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可見,即便早期不夠完善的氣候模型也具備研究氣候變化的能力。盡管全球變暖不斷遭遇質疑,但其科學性依舊堅挺。

減少化石能源依賴

綠電成本十年下降十倍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給了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獲獎的兩位氣候研究學者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前者是氣候變化數值模擬的先驅者,后者開創了氣候變化檢測和分析技術。

獲獎是對氣候變化研究的一種肯定,證明人類已拋棄了對于氣候變化的猶疑。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30年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990年的約350ppm飆升到了2023年的約420ppm。在地球過去200萬年的歷史上,這么大的增幅需要至少1萬至3萬年,而我們只用了30多年,速度是地球歷史上的近千倍。

近年來,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事實也教育了公眾,從而接受IPCC的警告。在種種極端天氣事件面前,“全球變暖是假的”“全球變暖幅度不大”等論點已被事實所證偽。

好在過去10年,隨著規模化發展和技術進步,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大幅下降,只有10年前的10%,甚至已低于傳統的火力發電。在此背景下,大量傳統能源企業紛紛向新能源轉型。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報表里出現了碳捕獲、氫能和先進生物燃料等低碳技術方面的投資。2021年10月23日,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巨頭沙特阿美公司宣布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今年3月27日,美國能源情報署發布報告稱,2022年,風能和太陽能貢獻了美國發電量的14%,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達到21%,首次超過了煤炭發電量的20%,并第二次超過了核能的發電量。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一項2022年歐洲能源統計,風能和太陽能以22.3%的電力份額,成為歐洲第一大電力來源,超過了核能的21.9%,天然氣發電的19.9%。今年,歐洲太陽能和風能還會持續增長,歐洲能源對煤炭的依賴還將繼續大幅減少。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