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隱憂
交易隱憂
丹麥COWI公司低碳專家張飛達在綜合對比各企業碳排放配額之后發現,武鋼所占份額達到了3800萬噸,配額過大,已經可以抵得上
深圳一個
碳交易所,很有可能變成行業寡頭。而湖北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也曾表示,從供給的角度來講,湖北的配額數量還是很大的,在試點地區僅次于廣東,甚至可能一家企業就超過了規模小的試點地區。
對此,王海表示,武鋼集團的3800萬噸總配額是其旗下28家子公司的總和,因企業規模過大,才導致整體需求較多。他介紹,華新
水泥整體量也較大,但是分散申報,可以靈活選擇,而武鋼之所以整體申報,是為了更易于內部配額的流動補給。
張飛達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武鋼一年的配額超過了湖北全省配額總量的十分之一,很容易有操作
市場的可能。武鋼有28家子公司,相當于28個排放設施,即有28個交易賬戶,從理論上,這28個賬戶之間可以內部買賣。打個比方,A賬戶可以將配額賣給B賬戶,B賬戶可將手中配額賣給C賬戶。如此往復,市場上的碳價格就會被炒高。如果監管不到位,這樣的關聯交易外界也很難發現。
另外,武鋼還是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股東。張飛達認為,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市場獨立性的
問題。比如,對交易規則制定的干預,甚至是對交易后臺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