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聯合國穩步推進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未來五年實現全球人人享有預警

2023-5-10 09:52 來源: 中國氣象報社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防范災害風險 護航高質量發展”。

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廣發、頻發、重發,洪水、干旱、熱浪等極端天氣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損害。預警能在防災減災中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數據顯示,只需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

預警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措施

預警是一種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資回報。

然而,當前全球只有一半的國家建立了預警系統。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預警系統的覆蓋率更低,即使在有預警要素存在的地方,完整預警周期的覆蓋范圍仍然有限。

為加強全球預警系統建設,2022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7)發布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Early Warnings for All Executive Action Plan),提出通過聯合國及全球相關150多個組織的行動,實現“在未來五年(2023—2027)內,向地球上所有人提供預警,以抵御日益極端和危險的天氣。”

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的實現依托“四大支柱”

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的實現離不開政策、科技、資金等多個層面的支持。為推動該計劃成功落地,聯合國將災害風險知識和管理、觀測和預報、預警發布與傳播、備災與應對等設為“四大支柱”。

災害風險知識和管理是預警發布的前提,全球氣象部門需要結合實際深入分析氣象災害種類、影響等,并側重于從最弱勢群體和能夠幫助減輕風險的人的角度來普及災害風險常識,從而確定災害風險管理體系,提升群眾對災害風險的認知和應對能力。

觀測數據是預警系統建設的基礎,結合氣象觀測裝備,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天氣、水和氣候信息與經濟社會發展其他方面數據充分融合,縮小觀測差距,加強全球數據處理、預測和分析能力。優化國際觀測和預報工作, 可以更好地支持早期預警系統(EWS)的可持續數據和信息交換基礎設施。

預警發布與傳播是系統建設的重要一環,有效的預警服務需要與公眾參與,并建立反饋機制,確保預警信息讓公眾“收得到、看得懂”,同時充分考慮到婦女、青年、兒童、殘疾人等在接受、理解和采取行動等方面面臨的結構性不平等問題。

備災與應對是將預警信息轉化為行動的關鍵,預警發布后,當地政府部門、企業、社區、非政府組織等應及時響應并采取行動,以減少災害影響,如制定和實施國家水文氣象預警服務培訓方案,擴大資金支持、物資供應,加強應急責任人問責制度等,在機構和業務層面強化備災能力建設。長遠來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應納入政府部門管理體系,并結合氣候變化趨勢和復合風險因素等,定期進行更新和完善。

協作 融資 創新 ——五年計劃實施路徑

預警并非單一機構可獨立完成,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由聯合國主導,全球相關150多個機構參與,“四大支柱”分別由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牽頭災害風險知識和管理,世界氣象組織(WMO)牽頭觀測與預報,國際電信聯盟(ITU)牽頭預警發布與傳播,紅十字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牽頭備災與應對。

同時,聯合國還成立許多交叉組織,共同推動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協同、協作發展,如風險知情早期行動伙伴關系(REAP)在加強參與預警/早期行動價值周期的多方協作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REAP與新成立的氣候和抗災能力卓越中心(WMO-UNDRR)將繼續致力于彌合“四大支柱”建設體系間的分歧與缺口。

更重要的是,為確保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穩步推進,聯合國還成立了包含氣候風險和預警系統倡議(CREWS)、系統觀測融資機制(SOFF)和水文氣象發展聯盟(AFHD)等在內的融資機制,預計投資額為31億美元,國際社會的資金協調機制將為推進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實施提供關鍵交付渠道和資金支持。

中國在2015年成立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目前預警覆蓋率達97.7%,要在2027年實現人人享有預警(達到100%),任重而道遠。

“建議及時評估和修訂原有管理辦法,完善預警發布法律法規,提升相關法規之間的銜接度和一致性,盡快頒布《預警法》,進一步規范和促進國家預警工作?!敝袊鴼庀缶止矚庀蠓罩行模▏翌A警信息發布中心)副總師劉穎杰介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中應主動設置“GMAS-A 服務發展中國家的適應措施”議題,資助亞洲氣候脆弱國家預警能力建設,輸出中國實踐與經驗;同時,應高度關注并緊密跟蹤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積極參與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相關執行行動方案編制工作,成為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