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人才是關鍵,法制是基礎,技術是保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需要加強“人、法、技”建設,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全面落地。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智力支持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需要一支規模化、專業化、穩定化的人才隊伍。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與氣候變化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在60萬—100萬人左右。以
碳交易市場為例,碳核查、碳會計、碳審計、
碳資產管理員、
碳排放管理員等崗位都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但同時,相關領域又普遍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表現為高端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學歷教育與行業需求脫節、社會培訓無法滿足企業要求等
問題。
建設一支高素質應對氣候變化的人才隊伍,需要加強政府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應切實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綠色低
碳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
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圍繞綠色轉型和產業升級,引進和培養一批熟悉綠色低碳發展
政策、掌握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的核心人才,統籌安排轄區內行政干部、專業人員和技工的知識技能培訓。
高等院校應積極與行業需求對接,加快綠色低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圍繞“雙碳”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驗實訓教學能力。設立清潔能源、綠色發展、生態文化等通識課程,通專結合,推動綠色知識素養的養成。理、工、文、管、農等專業,應拓展綠色、低碳課程模塊,推動專業轉型升級,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
企業作為人才需求方,應主動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及時向高校傳遞企業的需求信息和人才專業知識結構要求,為高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產業層面的訴求。通過聯合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等方式,加強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同步性,緩解人才供需錯配,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法律規范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法制基礎
通過在國家層面專門立法,引領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雙碳”目標實現,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普遍做法。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文件,但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還存在頂層法律缺位、系統協同性不強、司法審判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加強頂層設計。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制度規范主要是部門規章和地方性
法規,尚未完成向國家層面立法的轉變。尤其是我國尚未構建完整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頂層法律的缺位影響法律體系的一體化格局。建議適時出臺《氣候變化應對法》,作為整個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的統領,明確各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使其成為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基礎性法律。
協同已有的法律規定。目前在污染防治、自然資源、能源開發等相關法律中涉及到一些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節約、
碳減排等相關規定,但囿于當時的立法原則,并未將“雙碳”目標予以統籌考慮,這就造成現有法律規定之間缺乏協同甚至存在矛盾之處。建議通過對能源法、節約能源法、
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雙碳”目標沖突的內容,以增強相關法律法規與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的適應性。
完善涉碳案件審判機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我國自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碳案件高達112萬件。由于綠色低碳轉型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利益糾紛,給現有審判機制帶來新的挑戰。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深入學習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健全完善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案件歸口審理制度,增強司法監督的實效。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技術保障
加強技術創新,是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我國亟須加大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技術跟蹤力度,消除因創新不足、技術“卡脖子”等因素導致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障礙,進而構建良性發展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體系。
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能源結構調整。“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的主要特征。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技術不成熟、裝備不齊全、利用率低,導致能源結構單一,煤電需求壓力大,制約了減排進程。為應對氣候變化,建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風能、光能、氫能等新能源大規模儲能技術,發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促使能源結構逐步由高碳向低碳轉變。推進新能源科技革命,逐步利用可持續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滿足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求。
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是我國產業結構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提升核心競爭力,打破在國際價值鏈的中低端鎖定,承擔起對全球環境治理的大國責任,我國迫切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通過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流程,促進化工、
冶金、采礦等傳統行業的流程改造和
節能減排。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高新技術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協同、加快綠色技術轉化應用,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形成一批基礎性、原創性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
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生態
碳匯能力提升。“南高北低,東多西少”是我國目前的碳匯布局特點。我國干旱、荒漠、高寒地區較多,植被覆蓋率較低,生態碳匯能力有限。在護綠增綠理念下,需要堅持推進生態脆弱區森林草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國土綠化,逐步提升生態碳匯。通過科技創新,加強基于生物過程的碳移除技術研發和能力建設,應用遙感監測等多手段,加快碳捕集和封存。構建以科技為支撐的碳匯增量發展體系,提升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碳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