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
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焦點。如何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推動綠色轉型,更好開展綠色發展國際合作?如何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機遇,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首屆中歐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大會近日在上海舉行,業內人士圍繞雙碳戰略、
政策、產業、科技等熱點議題深入研討。
綠色低碳發展成共識
“低碳發展已成為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創新與突破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的內在要求。中歐應加強綠色和數字領域合作,構建綠色發展伙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
中國歐盟商會碳
市場工作組副主席林曉東介紹,中國歐盟商會
碳市場子工作組倡導為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建立有效的國內和國際框架,旨在推動碳市場實現真正且可核實的溫室氣體
減排,同時平衡經濟效率、環境完整性和社會公平。
我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已經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0.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同比下降0.8%。全國碳市場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23年2月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達105.9億元。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治理的組成部分,碳中和的本質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發展轉型。
孕育技術革命和產業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雙碳戰略的實施蘊藏著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機遇,為
節能環保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我國清潔能源生產快速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2022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8.5%;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17.5%,提高0.8個百分點。
“伴隨著新型
電力系統發展,從化石能源過渡到新能源,儲能的大發展成為必然。從集中式到分布式發電生產的過渡,面臨著生產和需求的解耦。國家能源局引導穩妥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預示著智慧能源時代即將到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安泰新能源電力和儲能行業社群班責任教授尹海濤說。
生態環境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本鋒表示,以前工業園區環境質量改善著力于污染達標排放,現在轉為協同減污降碳,需要開發針對性的新型節能減污技術。工業園區減污降碳的數字化應用潛力巨大,需要調整優化治理工藝。
目前,不少企業正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著力解決低碳
難題。例如,西門子公司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企業全面、高效、精準去碳;阿里云構建碳中和產品體系,包括碳眼、“能耗寶”、
碳普惠平臺等。
維爾利環保科技集團董事長李月中表示,公司主要從事一般固廢和生活垃圾處理,通過技術創新將
碳減排應用到實際中。未來需要進一步開展碳排放、碳計量和
碳足跡的
方法學研究,關注低碳效益的經濟轉化途徑。
發揮新賽道產業集群效應
近日,國家標準委等11部門發布《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為重點行業和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協調、全面的標準支撐。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李其林表示,商會將繼續致力于整合行業資源,促進綠色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發揮新賽道產業集群效應,引導骨干企業創新發展,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引領行業形成多元化、國際化的產業布局。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建議,以全球視野謀劃推動雙碳行動,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普及應用,加強技術創新研發;持續健全碳市場功能,發揮企業減排自主性;主動摸清碳排放基本情況,建立產品碳排放數據庫;完善碳市場定價機制,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投融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