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閑魚當天發布了2022年的減碳數據,用戶全年通過閑魚在平臺的閑置交易累計減碳達300萬噸,相當于1.6萬頭鯨魚的重量。
此外,其聯合海洋生態保護組織藍絲帶于近日共同發起“海洋減負,卸妝去浪”公益活動,通過在三亞海灘設置線下海洋保護科普欄,免費提供閑置卸妝用品給到游客,參與卸妝入海公益行動。
眾所周知,垃圾、污水、石油會對海洋造成污染,卻忽視了一種隱藏的污染,而這個污染便是化妝品。
據閑魚ESG負責人李翔介紹,雖然化妝品污染相比于工業廢品對海洋的污染要輕得多,但卻是人人可以參與的海洋環保行為,“我們希望能通過科普‘入海前先卸妝’的環保理念,并號召用戶發布卸妝水、物理防曬神器等海洋友好型閑置,讓更多人親身參與海洋保護。”而此次海灘邊的公益裝置材料用的也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材料。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初騰飛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海洋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海洋每年為我們提供360億噸氧氣,約占地球總供氧量70%,海洋中22萬多種生物為全球70億人口提供22%的生命蛋白。“無論你生活在地球何方,海洋都時刻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
初騰飛指出,除了塑料、工業廢品等為首的污染源,化妝品和洗滌劑的大量也稱為海洋潛在污染源,其中含有羥苯甲酮的防曬霜中可以改變珊瑚、海膽的DNA,導致幼蟲“困”死在自己的骨骼中或者朝著畸形方向發育,進而導致珊瑚礁白化和海底荒漠化。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靈表示,中國作為海洋大國,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下,沿海地區初步建成以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地網絡體系,為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聚沙成塔,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綠色環保行動中,也是這次活動的初衷”。李翔表示,雖然每一個人的能量很小,但只要把它們匯聚起來,能夠形成很大的價值,它會就產生質的變化。這同樣也體現在閑魚依托自身平臺上的閑置流通,倡導“變浪費為消費”,讓綠色低碳消費成為人人可參與的生活方式上。
閑置物品通過交易和再利用,有效避免了新產品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原料消耗與能源消耗,從而實現個人消費端的碳
減排。
近年來,閑魚與行業共同開展
碳減排的一系列實踐探索,包括推出閑魚“碳積分”等,讓每一筆閑置交易的減碳價值可量化、可感知,有價值,助力政府
碳普惠落到實處。
初騰飛認為,要讓民眾真正形成綠色生活方式,離不開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公益機構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企業應該加強研發,把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提高消費者對于綠色消費行為的感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