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戴爾勛爵(The Earl of Lauderdale) 詹姆斯?梅特蘭(James Maitland)(1759~1839)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經(jīng)濟學家。在《公共財富的本質(zhì)和起源的研究》中,他認為公共財富由對人類有用并具有愉悅性的物品組成,私人財富則不僅需要有用性與愉悅性,還要具有稀缺性,物品只有具有稀缺性時才具有價值。羅德戴爾假設了一個水資源的案例,來提出公共財富與私人財富之間的矛盾。當水資源非常豐富時,水具有有用性但沒有價值;假如人們采取某種措施使水變得稀缺,則稀缺性帶來價值,這就為能夠占有水資源的人帶來財富的增加。由此,羅德戴爾認識到,減少本來豐裕的物質(zhì)顯然會使社會變得貧瘠,但必然會給人類所用或所需的物質(zhì)帶來價值并增加私人財富,即私人財富的增加往往以公共財富的減少為代價。私人財富與公共財富之間的這一矛盾即為羅德戴爾悖論。
羅德戴爾著作中所提的公共財富是使用價值,所提價值實際上是交換價值。馬克思注意到羅德戴爾悖論,在《哲學的貧困》中說明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時引用了相關論述:“羅德戴爾:‘一般地說,國民財富(使用價值)是隨著個人財產(chǎn)(因交換價值的上升)的增加而減少;如果個人財產(chǎn)因交換價值的下降而減少,那末國民財富通常會相應地增加。’”評論羅德戴爾“把他的體系建立在這兩種價值的反比例上”,看到了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當然,馬克思在此引用羅德戴爾悖論并不是為了分析生態(tài)
問題。在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曾爆發(fā)了由土壤肥力耗竭引發(fā)的農(nóng)業(yè)危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福斯特認為,馬克思對農(nóng)業(yè)危機的分析體現(xiàn)了羅德戴爾悖論,馬克思對于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矛盾的分析,為當代生態(tài)問題的批判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羅德戴爾悖論反映了公共財富與私人財富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了作為使用價值的社會總財富與作為交換價值的私人總財富之間的矛盾。當代生態(tài)問題與公共資源的私有化表現(xiàn)為這一悖論的回歸,體現(xiàn)了作為公共財富與資本積累的私利性之間的矛盾。羅德戴爾悖論是基于一個假設提出的,當代“為地球定價”、“為自然資本估價”等使得羅德戴爾悖論成為實踐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福斯特和克拉克也指出,由資本主義對生物圈造成的破壞帶來的自然稀缺性,反而被當成公共資源私有化的大好時機,如淡水資源的私有化、燃料作物的繁榮、
碳交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