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屬于
排放權交易(emission trading)的一種,通過對污染排放規定限額(emission cap),并允許排污企業之間就排污權進行交易(emission trade)的方式,利用
市場力量來減少污染(Crocker, 1966; Dales, 1968)。排污權交易
政策在保證全社會的
減排總量的前提下,使減排任務最大限度的由減排成本更低的排污企業承擔,使得實現特定目標減排量的策略和措施組合更具成本有效性。
為協調好經濟發展與
碳減排,推動以較低的減排成本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低碳化,我國自“十二五”以來逐步開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
碳市場”)。2011年起,我國先后在七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21年7月16日,我國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在第一個履約周期中,全國碳市場共納入發電行業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總體配額履約率約為99.5%。第一個履約周期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 1.79 億噸,累計成交額 76.61 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每日收盤價在40-60元/噸之間波動(生態環境部,2022)。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有序,價格穩中有升。但另一方面,正處于建設初期階段的全國碳市場也呈現出市場活躍度較低、交易時間集中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碳市場價格信號的形成以及碳排放權資源的有效配置。
為進一步推動全國碳市場的有效運行,提升碳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還應對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運行特點加以分析,同時對比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碳市場的發展經驗,持續完善我國碳市場的政策體系。本專題分上下兩篇,上篇回顧了我國全國碳市場的發展歷程及其在第一個履約周期中的特點和
問題;下篇主要聚焦碳排放權交易政策的國際經驗以及對我國碳市場政策發展前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