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鏗鏘)問:為何氣候韌性治理需要聚焦城市,氣候韌性城市該如何建設?
鐘寰英: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城市的韌性建設被明確指出。
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的定義中,“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認為,這種抵御、恢復能力是城市極其必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今天超過一半的人類,約44億人都生活在城市,城市是經濟活動和創新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疫情后世界各地城市發展的變化將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氣候韌性城市該如何建設?首先,能源運用技術的掌握在氣候韌性城市建設過程中變得尤為關鍵。在經歷多樣氣候變化的同時,城市也需要適應氣候變化以實現長久發展,但最根本措施的仍是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指出,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共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
碳排放、人口和GDP。各國努力的目的在于,減緩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災害性氣象沖擊以及常規環境
問題,同時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而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賀克斌認為世界經濟正從能源的資源依賴逐步走向對能源的技術依賴,新能源運用技術的掌握在氣候韌性城市建設過程中變得尤為關鍵。
其次,金融在氣候韌性城市建設中扮演的作用也屢被提及。呂學都指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中強調金融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金融不是光靠印鈔和發錢,需要通過
政策來引導錢流向合適的方向。
新華三集團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岳鵬同樣認可這一觀點,他認為金融是解決資源錯配的過程。通過金融的手段,能夠高效配置資源,打通各維度堵點,實現最終極的利益一致,促進產業的高速發展。
清華大學的碳中和目標下中國能源投資測算結果顯示,為實現2.0℃溫控目標,中國2020—2050年總投資需求將達到127萬億元,約占2020—2050年累計GDP預測總量的2.7%,低碳對新經濟發展動能的金融拉動態勢非常明顯。
第三,在整個韌性城市建設過程中,創新意識也是必需的。仇保興指出,韌性城市是一場觀念的變革,是一場體制的變革。需要通過堅持民眾的主體性,各節點的主體性、多樣性、自治性等第三代系統的設計原則,開拓未來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思路。
他提出,要建立韌性城市設計研究的新機構,擺脫原有觀念的束縛,對原來一些規范、標準、技術路線適當的揚棄,擁抱接受新的思維、思路和模式。
在韌性城市建設中,同樣重要的還有“生命線”意識。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原參事劉燕華指出,生命線工程體系是韌性城市的基礎。城市的脆弱點在哪里,治理成本有多少,只有對已有的基礎設施進行盤點清楚,構建系統整合,才能逐步進行彌補短板的規劃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