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熱點之一。如何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多位代表委員表示,
減排減碳已進入全民時代。
“每年全國大概生產垃圾10億噸,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全國政協委員、
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副院長童安榮通過深入走訪調研,了解到垃圾
問題已成為影響人民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推進垃圾循環利用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形勢所迫。
童安榮表示,當前,我國垃圾循環利用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缺乏、資金保障不夠、垃圾分類落實不到位、
法規政策不健全。
童安榮建議,由國家層面開展課題攻關,為垃圾循環利用的各個環節提供制度保障、理論支撐,同時加快垃圾處理設備和工藝的技術研發。“垃圾分解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很重要,這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僅靠個別地方、個別部門、個別企業解決,更需要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童安榮說。
與綠色發展和資源節約背道而馳的過度包裝問題,也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重視。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黃世忠認為,茶葉、月餅、保健品等禮品過度包裝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電商和快遞業的迅猛發展,使產品過度包裝及其處置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國家此前下發了對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對產品過度包裝起到抑制作用,但約束性不強,當下應考慮從法律法規層面對其進行治理。”黃世忠說。
除了轉變居民生活觀念,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在提速。黃世忠告訴記者,氫能正逐漸成為全球低碳發展的關鍵能源之一,也是各國爭相搶占的“未來能源”。目前,我國嘉庚創新實驗室在氫能研究領域技術領先,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進入中試階段。“經過多年持續性投入,我國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已有大量成果和寶貴經驗,要引導鼓勵在氫能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優勢的行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推動綠氫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
“當下要在工業、建筑、
交通、農業農村、居民生活等各領域拓展電能替代的深度和廣度,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湖北省
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生權表示,近年來,國家電網正通過新能源并網消納、投建配套儲能、煤電改造等
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全民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