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上線交易以來,
碳交易市場向好趨勢明顯,碳排放的市場調節功能開始發揮,碳交易市場逐漸活躍。但是目前,全國
碳市場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仍存在配額分配不夠科學合理、管理層級不夠完備等
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
石化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齊魯石化黨委書記韓峰建議,進一步規范交易規則,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壯大,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據悉,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首批納入的發電行業2162家重點排放企業,年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0%左右,在碳市場領域極具代表性、影響力和引導力。我國碳市場交易規模會隨著石油
化工、
鋼鐵建材、冶煉制造、民航
運輸、
造紙印刷等行業的進入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同時,碳市場將成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風向標,助力我國加快完成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目標。
韓峰認為,由于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配額分配不夠科學合理,管理層級不夠完備,交易品種較為單一,難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市場。
對此,韓峰建議:一是建立規范的交易規則,盡快出臺《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標分配和定價機制,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統籌碳排放權、用能權、
節能量、綠證交易等相關市場機制改革工作,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利益,推動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同時,制定碳
減排鼓勵
政策,對達到減排數量標準的給予碳排放配額獎勵,實現減排技術和碳交易市場的融合對接。
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場管理層級。鼓勵集團型企業發揮集團化和集約化管控優勢,統籌做好下屬企業碳排放配額的內部平衡和碳市場平臺交易工作,增大整體推動、先進帶動落后的減排力度。
三是進一步豐富碳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產品。適時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通過增加交易主體及其需求的多樣性,擴大市場容量,活躍市場交易;除了以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作為基準產品的現貨交易之外,應盡快建立相關的
衍生品市場,豐富碳市場產品種類,給企業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幫助企業做好中長期的
碳減排規劃。
四是盡快實質性地恢復
ccer的一級市場交易機制。盡快開展項目開發指南、審定與核查規則、注冊登記和交易規則、
方法學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術規范的研究工作,完善相關方法學與管理機制設計,理清與其他減排工具之間的政策協同關系,嘗試以
北京綠色交易所為基礎打造CCER的線上集中撮合平臺,提升CCER交易的市場化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除發電行業外的碳排放數據統計和核查機制的完善相關行業的
MRV指南。建議加快建設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規范的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不同行業碳排放標準、核算和
認證的統一;逐步建設全國性的碳監測評估體系,構建全面系統的全國碳市場數據保障服務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