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近日透露,2021年以來,
陜西省積極推進林業
碳匯試點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林業碳匯是當今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應對氣候變化最常用的減緩措施,也被認為是
節能減排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相對于工業減排量而言,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效果好的特點。同時,林業碳匯在精準扶貧、生物多樣性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也具有顯著效益。實踐證明,林業碳匯兼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積極推進林業碳匯產品開發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也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探索。
2022年,國家林草局啟動了林業碳匯試點建設。經過專家評審,18個林業碳匯試點城市和21個國有林場林業碳匯試點以生態條件良好、具有典型代表性、地方黨委政府對碳匯事業重視度高、開展試點的積極性強等優勢,在100多個申報地區的競爭中成功入選。
其中,陜西省咸陽市作為國家林草局辦公室公布的2022年度林業碳匯試點市(縣)之一,在2021年就先行先試,率先啟動了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工作。咸陽市選擇在森林資源豐富、碳匯潛力較大的旬邑縣、淳化縣、長武縣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對碳票制發、登記、流轉、質押、抵消、管理和監督等進行了規范。
旬邑縣清塬鎮石門村村民柴平貴從1986年開始承包村上的荒地植樹造林,他名下的確權林地面積達2400多畝。2022年2月21日,在咸陽市林業碳票發放交易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咸陽市發出了全市首批3張碳票,柴平貴和其他兩位村民共同獲得0001號碳票,碳票內容顯示:柴平貴和其他兩位村民共有的2083畝林地在2016年1月1號至2020年12月31號5年監測期內碳匯量為4876噸。經過現場競價,陜西旬邑縣旬東煤業有限公司最終以18元/噸的價格競拍到這張碳票,總金額近9萬元。咸陽市首張碳票的交易成功,標志著柴平貴經營的荒坡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多年經營的林子也以他最初不曾想到的林業碳匯方式給予了意外回報。
同樣,2021年底,位于陜西北部的榆林市榆陽區試點發放了區內首批3張林業碳票,完成了共計5747噸碳匯交易,總金額14.4萬元。
此外,位于陜西南部秦嶺腹地森林資源豐富的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也做著不同嘗試。2022年6月10日,在
深圳市舉辦的招商引資洽談會上,寧陜縣政府與深圳某公司簽訂了林業碳匯收購合同,標的物為寧陜縣國有上壩河林場面積為334.77公頃的人工造林,周期從2022年到2026年,共4年,林業碳匯總量為2.5萬噸,總交易額為100萬元,成為陜西省首單面向省外的林業碳匯交易。
近年來,陜西省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推出了2021-2030年“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項目,在全省宜林宜草地區積極探索“雙儲林場”國儲林新模式,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多舉措,加快推動綠色碳庫擴容增匯。
據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陜西省由森林、草原、濕地、荒地和自然保護地組成的“綠色碳庫”達2.2億畝,占國土空間72%。據測算,陜西省全省生態系統碳儲量達34億噸,年碳匯量達4900萬噸。到2030年,全省“雙儲林場”面積將達168萬畝,將建成百萬畝綠色碳庫示范基地70個,年碳匯量達6000萬噸,碳匯價值達24億元。此外,目前覆蓋陜西的省、市、縣三級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基本建成,全省林業碳匯初步實現可監測、可計量、可交易的目標,正在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陜西的綠色貢獻。
目前林業碳匯在全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國際碳匯交易
市場中對世界經濟整體發展及各國國內經濟完成向低碳經濟轉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發展需要和國際相關公約,我國林業碳匯將逐漸參與到國際碳匯市場的交易中,引進新觀念及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新機制是必然要求。
根據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規劃,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將完成24.1%,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5%,未來十年計劃完成造林1881.6萬公頃。以新造林4.42噸/公頃每年凈碳匯量計算,新造林每年可增匯8317萬噸,按照2022年12月全國平均
碳配額交易價格50元/噸計算,新造林每年可產生碳匯價值42億元。同時,未來造林技術、造林方式、認定標準有望改變,對于碳吸收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參考清潔能源綠電機制,未來林業碳匯的表現形式將不僅局限在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VCS(自愿碳標準)等項目中,還將出現更多控碳產品,有更多模式和技術助力更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