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超百億元,占主導地位是發展方向,宜設計多主體入市機制

2023-3-2 15:08 來源: 上觀新聞 |作者: 樊江洪

3月1日發布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報告(2021-2022)》顯示,目前我國碳市場呈現全國碳市場與區域試點市場同步發展的局面。截至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2.3億噸,累計成交額約104億元。

報告介紹,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因其靈活性高、減排成本低的特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采納為主要的碳定價機制。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33個碳交易市場已經形成“1個超國家級、8個國家級、18個省級或州級、6個城市級”的全球市場層級,覆蓋了全球約55%的gdp和17%的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在經歷CDM項目推行階段、碳交易試點市場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的建設與運行。目前整體上碳市場在比較穩定地發展,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有效性不足。究其原因:一是碳配額總量基于納管企業碳排放強度設定,存在配額核算滯后且供應量不穩等問題。二是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有限,目前只納入電力行業2000余家企業,且投資機構等主體尚未被允許入場交易,交易頻次低。三是企業的認知和準備不足,缺乏對碳金融產品創新的需求,限制了相關產品的推出。四是市場監管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全國碳市場監管部門是生態環境部,金融交易產品的監管歸證監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創新和市場流動性。

報告認為,我國應繼續跟進國際上相對成熟碳市場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態勢,盡快擴大納入行業范圍,設計多主體入市機制,擴大資金規模和平均市場活躍度;加快碳金融標準制定,推動碳金融產品設計,助力我國碳金融市場運營日趨規范與完善;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增強各級市場協調性;提升企業碳管理意識和管理體系建設水平;培育碳市場與碳管理專業人才;將“碳稅+碳市場”協同的多元碳定價機制提上日程;加快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交易市場相關立法進程。

報告指出,強制相關企業及單位履行減排責任是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制度基礎,必須通過法治化形成全國統一的標準規范與交易監管機制,促進碳排放權在區域與行業之間充分流動,充分發揮價格機制配置要素和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因此,全國碳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將是未來碳市場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我國碳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其發展基礎將會完善,在逐步制定合理的全國碳市場對接方案的同時,碳交易試點市場也將逐漸歸入全國碳市場,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區域碳交易試點市場涵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余個領域約3000家主要排污企業,全國碳市場只涉及發電行業,還未包括鋼鐵、化工等高碳行業。

《報告》由山東財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