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氣候
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各個國家和地區正積極建立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22年,全國碳
市場順利邁入第二個履約周期,目前已納入發電行業,覆蓋全國碳排放量的45%。近日,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中國
碳市場回顧與最優行業納入順序展望(2023)》,對下一階段全國碳市場擴大覆蓋范圍時的行業優先納入順序提出建議,并展望國內外碳市場的發展情況。
當前,氣候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各個國家和地區正積極建立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投入運行,這些體系的司法管轄區溫室氣體排放量、GDP、人口分別占全球總量的17%、55%和1/3。
全國碳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
目前,全球范圍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主要分布在歐洲、東南亞和北美洲,具體包括歐盟、英國、中國、韓國、新西蘭、美國和加拿大等共34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成交均價、排放覆蓋率、價格波動率、碳排放強度、經濟效益和納入行業大類個數(
電力、工業、建筑、
交通、
航空、廢棄物、林業等七大行業中被納入該行政地區碳市場的個數)6個主要指標反映了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發展情況。
歐盟碳市場成交均價和價格波動率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處于較高水平,其他指標則處于中等水平。英國碳市場成交均價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處于較高水平,其他指標則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韓國碳市場成交均價和經濟效益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均處于較低水平,其他指標則處于較高水平。新西蘭碳市場經濟效益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處于較高水平,且已將7個行業全部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美國RGGI碳市場排放覆蓋率為16%、納入1個行業,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均處于較低水平;加州碳市場排放覆蓋率和納入行業個數分別為74%和4,處于較高水平。加拿大魁北克碳市場碳排放覆蓋率為78%,處于較高水平。
相較于其他全球主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國碳排放強度處于較高水平(5.95噸二氧化碳/萬美元),全國碳市場成交均價和價格波動率處于較低水平(分別為8.85美元/噸二氧化碳和2%)。
2022年,我國全國碳市場
碳配額累計成交量5085.88萬噸,其中大宗協議交易占比87.84%、掛牌協議交易占比12.16%;累計成交額28.12億元,掛牌協議交易成交均價為58.08元/噸,相比2021年的46.6元/噸提升了24.64%。
我國全國碳市場運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重點排放單位有明顯的地區聚集現象。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主要分布在東北綜合經濟區、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
二是市場活躍度有較大提升空間。2022年全國碳市場換手率在2%~3%內波動,低于7個試點碳市場約5%的平均換手率,更遠遠低于歐盟碳市場約500%的換手率,這說明我國全國碳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未來我國全國碳市場活躍度有巨大提升空間。
三是交易量呈現明顯的“潮汐現象”。2022年初和年末交易量較高,年中表現較為低迷。全國碳市場在1月上旬日交易量較多,主要由于第一個履約周期剛剛結束,交易量正處于波峰,2月~10月交易量較少,絕大部分時間處于50萬噸二氧化碳/日以下,11月~12月交易量明顯上升。經測算,全國碳市場2022年交易集中度(每年交易量最多的前20%交易日的交易量之和/全年總交易量)為91.93%,較2021年80.8%提升了11.13個百分點。
四是日成交均價相對平穩。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價格波動相對平穩,總體在58元/噸上下波動,相較于2021年的47元/噸有所提升。全國碳市場價格波動性(年度最高成交價格與最低成交價格之差)為13.36元/噸,低于所有試點碳市場的價格波動性。
五是全國碳市場建設更加規范。第一個履約周期結束后,國家進一步強化重點排放單位配額清繳完成和處理信息公開的相關工作。2022年2月7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做好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后續相關工作通知》,要求各省加緊完成本行政區域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未按時足額清繳配額的重點排放單位的限期改正和處理工作。同時,國家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2022年3月1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除電力外其他行業的企業報送2021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并對其進行核查。2022年8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生態環境部等部門也在組織制修訂電力、
鋼鐵、
有色、
建材、
石化、
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關國家標準。
此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
深圳7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建立至今運
行情況良好。2022年,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完成線上配額交易總量3472.72萬噸,達成交易額約20.2億元,為全國碳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由此正式啟動。全國
碳交易體系中納入的行業從最初計劃的石化、鋼鐵、有色、
造紙、電力、化工、建材等14個能源密集型行業,減少到第一階段只納入火力發電行業,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將逐步納入其他重點計劃內行業。
確定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和行業納入順序是碳市場建設的重要環節,對碳市場的
減排效果、市場作用乃至“雙碳”目標的實現有顯著影響。
如果全國碳市場下一階段優先考慮納入其他13個計劃內行業,以所有企業納入碳市場所節約的減排總成本占其工業總產出的比重和減排量為主要指標,計算每種行業組合帶來的減排成本節約占比,最優納入順序建議為(以下數據依納入順序累計):
●水泥制造,減排量856.46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2.5%;
●煉鋼,減排量936.52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3.7%;
●平板
玻璃制造,減排量937.46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3.7%;
●非木竹漿制造,減排量937.46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3.7%;
●木竹漿制造,減排量937.75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3.7%;
●其他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減排量945.74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3%;
●氮肥制造,減排量949.97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2%;
●機制紙及
紙板制造,減排量953.08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21%;
●電力供應,減排量1009.43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9.7%;
●鋁冶煉,減排量1019.5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8.4%;
●有機化學原料制造,減排量1023.16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7.2%;
●銅冶煉,減排量1023.74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5.9%;
●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減排量1053.05百萬噸,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2.8%。
若全國碳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考慮納入更多計劃外行業,它們將與火力發電及13個計劃內行業構成行業組合,共同納入全國碳市場。
行業組合累計的二氧化
碳減排量隨著納入行業數量的增多而增加,并且隨著新行業的不斷納入,最優行業組合的減排成本節約占比呈現倒U形趨勢,前期快速增長達到最高點后進入平臺期,隨后緩慢持續下降。熱力生產和供應位居首位,將其和14個計劃內行業共同納入全國碳市場,減排成本節約占比16.3%,累計減排量為1104.26百萬噸;鐵合金冶煉排在第二位,將其與熱力生產和供應及14個計劃內行業同時納入碳市場可累計減排量1126.07百萬噸,此時減排成本節約占比為17.9%。
根據測算結果,全國碳市場下一階段計劃外行業的推薦最優納入順序(前十)為:熱力生產和供應,鐵合金冶煉,其他專用化學產品制造,黑色金屬鑄造,水泥制品制造,煉鐵,其他水泥類似制品制造,砼結構構件制造,化學試劑和助劑制造,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全球碳市場將進一步加深合作
2022年,歐洲部分國家有關
碳中和的計劃有所變化。2022年7月6日,歐洲議會通過投票,將天然氣納入《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意味著天然氣在特定條件下可被歸類為可持續能源;法國于2022年10月21日宣布退出《能源憲章條約》,被認為違背了碳中和宗旨;英國、丹麥、德國、法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均有推遲關閉或重啟燃煤發電廠的相關計劃。2023年,預計國際碳市場短期內不確定性增加。
但國際碳市場發展長期依舊向好。一方面,國際政治風險并未對各國碳中和目標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重申了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水平,努力保證1.5攝氏度目標的可能性,并提出建立損失損害基金及推進世界范圍內碳減排合作。預計未來各國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進一步增強企業碳減排意識,發達國家可能加大對貧困國家碳減排的經濟援助力度,并對因氣候變化而受損害的脆弱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全球碳市場將加深合作,
碳金融產品有望打破地區壁壘在世界范圍內流通。
目前,我國全國碳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各個試點碳市場實踐經驗相對豐富,可以不斷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借鑒經驗。預計未來全國碳市場將進一步加深市場化程度,完善制度建設與市場監管,提升企業參與度和民眾關注度。
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將進一步擴大,預計率先納入水泥制造、煉鋼和平板玻璃制造等行業。北京市已率先將鋼鐵、建材等行業的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其他行業報告單位名單。
國家將加大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促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完善。
預計全國碳市場下一步將參考試點碳市場和國際碳市場經驗,增加碳金融衍生產品種類,進而促進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提升。目前,全國碳市場主要為現貨交易,而各個試點碳市場除現貨交易外,有更多衍生類碳金融產品,如上海碳市場的碳配額遠期、
碳基金等,湖北碳市場的碳遠期、碳配額托管等,北京碳市場的碳配額場外掉期、碳配額質押等。這些豐富碳市場的衍生類金融產品,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進入。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相關政策預計今年出臺,進一步規范全國碳市場核算、核查與監管體系。2021年5月1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意見的通知,預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在2023年發布并實施。另外,《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要求建立全國及地方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
相較歐盟碳市場,我國全國碳市場收益較低。這主要是由于歐盟碳排放權配額發放中,約50%的配額通過拍賣發放,而我國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配額免費發放。預計我國全國碳市場將借鑒歐盟碳市場的經驗,在“十四五”期間逐步引入碳配額,通過拍賣發放的機制,提升碳配額有償分配的比例。所獲收益將用于促進環境保護、低碳投資和幫扶西部欠發達地區的
節能減排,助推碳中和目標實現。
此外,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市場預計在年內重啟。2012年,CCER簽發流程和框架建立,因進一步完善和規范CCER交易制度的需要,2017年3月暫停備案申請,各個試點碳市場僅對CCER存量進行交易。全國碳市場將CCER納入交易范圍,并規定企業可以用CCER抵消不超過自身應清繳配額5%的碳排放配額。這一規定有助于降低重點碳排放單位履約成本,促進碳市場高效發展。2022年12月4日,生態環境部表示,我國將爭取盡早重啟CCER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