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牛津大學領銜的一項獨立學術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每年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約20億噸,但幾乎全部歸功于森林
碳匯能力。雖然各國近年來加大在碳捕捉技術領域的投入,但清除效果尚不顯著。
牛津大學19日舉行線上儀式正式發布《二氧化碳清除現狀》報告。按照研究團隊的說法,這是首份追蹤全球二氧化碳清除進展的獨立科學評估報告。報告主要作者來自英國、德國、美國的研究機構。
報告估算,如果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目標,2050年之前利用新技術清除二氧化碳的量需達到當前水平的大約1300倍,兩倍于森林和土壤吸收的量。
報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學氣候學家史蒂夫·史密斯說,碳清除技術正加快發展,但盡管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投資日益增多,仍有“信息鴻溝”存在。
二氧化碳清除(或稱“去除”)指的是從大氣中吸收或捕捉二氧化碳,將其長期封存在土壤、海洋、巖層或產品中。不少國家將開發二氧化碳清除技術融入推進2050年以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戰略規劃中。
按照這份報告的說法,迄今幾乎所有成功的大規模二氧化碳清除行動都經由植樹造林和改善土壤管理等措施實現。
另一方面,2020年至2022年間,全球在開發二氧化碳清除能力方面的新投資總額達2億美元左右;2010年以來,公共財政資助的相關技術研發項目投資額也達到大約40億美元。
參與撰寫報告的德國墨卡托全球公域和氣候變化研究所學者揚·明克斯說,雖然減少
碳排放仍是達成《巴黎協定》控制氣候變暖目標的首要任務,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積極開發和拓展二氧化碳清除技術,尤其是那些新方法”。這需要時間,“我們仍在剛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