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很早以前的報道,主要是講中國企業(yè)做CDM碳交易的一些事情,今天易碳家期刊特地翻出來讓大家重新溫習下CDM的內容,看是否能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商機
低碳、碳交易是現(xiàn)在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如何進行碳交易,究竟誰在中間賺到錢了?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的熱浪席卷了整個世界,節(jié)能減排,低碳生活,把碳資源以不菲的價格賣出去。中國的很多高碳排放企業(yè)老總得知了此計劃后,給了該計劃一個驚人的解釋:“這是天上掉餡餅了?!?/span>
目前中國已經有600家以上的企業(yè)進行了碳交易,買賣碳的平均價格為8~10歐元/噸。
那么,這些企業(yè)是如何將自己的“碳”賣出去的呢?
找個媒人好嫁人
金隅集團是
北京首家成功完成碳交易的企業(yè)。金隅集團旗下的兩家
水泥廠,預計至2012年將實現(xiàn)減排33萬噸,可從碳交易上獲利約330萬美元。
在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付秋濤的記憶里,這兩家水泥廠的碳交易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復雜的事,“整個交易過程非常簡單”是付秋濤對碳交易的總結。
實際上,金隅結緣碳交易很早,2002年,付秋濤就已經開始關注碳交易的有關內容,只是由于美國態(tài)度明暗不定,所以直到2005年,該議案才正式實施。付秋濤說:“從2002年開始,金隅集團在建設項目的時候就已經在為碳交易做積極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