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個碳關稅在爭議聲中落地。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企業不得不加速轉型的步伐。對中小企業而言,低碳轉型同樣迫在眉睫。
有研究人士指出,多數中小企業
節能降碳意識不足,技術水平不高,往往有著很大的節能減碳空間。因此,應當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和
政策激勵,鼓勵和支持廣大中小企業積極融入碳達峰
碳中和進程。
此前,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科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科技創新對減污降碳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全球首個碳關稅落地,中國企業減碳“窗口期”倒計時
據外媒報道,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于12月13日決定,建立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該機制將于2023年10月起試運行,2026年全面實施。通俗來講,歐盟可根據產品制造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對進口產品征稅,也是首次將氣候變化
法規納入全球貿易規則,旨在進一步推動全球
減排。
有國內專家認為,歐盟的碳關稅政策可能對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耗能較大、碳含量較高的產品影響較大。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向紅星資本局透露,全球有八百多家的企業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但是這些企業提目標,不僅是提自己企業內的‘碳中和’,還有生態上下游的‘碳中和’。” 柴麒敏說,比如蘋果公司,要求全球一千多家的供應商同步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和100%的可再生能源,“這給中國的企業帶來減排的壓力。”
“特別是近一兩年,基本上可以說各行各業,90%以上的企業都逃不開減碳這個話題。”
據了解,以國際奢侈品為例,LV、香奈兒等品牌企業在做減碳時,會要求在中國的供應鏈,如鎖扣或者是提供皮具,某一產業鏈的供應商們,都要披露相關報告。 此外,很多中小企業普遍面臨一種情況,他們的上游企業是上市企業需要定期披露ESG報告,供應鏈企業作為
碳排放里重要的一環,需要按照要求去披露。
而另一種則是直接進行出口貿易的中小企業,在歐盟碳關稅啟動后,未來美國、韓國等也有計劃陸續出臺碳關稅,如何提前做好‘碳中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已經是迫在眉睫的
問題。
中小企業的減碳痛點:時間和成本
時間和成本,是中小企業減碳路上的兩大痛點。以往傳統計算
碳足跡,都是找
第三方機構的專業人士來工廠現場待半個月,才能把相關數據收集起來,之后再回去整理,形成相關報告,通常這一套服務需要花費幾萬元,耗時2個月。這也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缺少“減碳”的動力。
阿里巴巴平臺生長著國內數量最集中的中小企業群體。2021年底其發布的《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提出三大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用15年時間,以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為
北京冬奧會提供數據服務,實現奧運史上首次由云計算替代傳統IT,熱能耗降低70%以上。此外,將數字技術更大規模投入綠色園區建設,推動更多園區節能減碳等等。而這些阿里所做的嘗試和應用,也將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探索方向。
阿里云能耗云總經理周文聞表示,中小企業減碳,首先算清楚碳排放從何而來,才能進行減碳整改。去年,阿里云推出碳排放優化核算平臺“能耗寶”,助力中小企業減碳,目前已覆蓋制造業、零售、農業等2125家企業。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把線下部分搬到線上,為企業節省在減碳方面的成本。
節能降碳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管理節能,比如幫企業控制電梯、控制燈光、控制空調等,第二類是設備節能,比如說裝電表或者安裝節能的設備,第三類是工藝節能,針對一些比較垂直企業、特殊工藝環節會涉及到。
其中前兩種對于各類企業基本通用。而能耗寶要重點發力的方向,則是通過“數字化節能”和“原材料替換”的手段,幫助企業解決管理節能和設備節能的問題。數字化在管理節能方面起到了很大效用。“我們通過一些數據或者AI算法,去控制空調或者電梯。比如會去識別現在需要人員數量是多少,當識別到人少的時間段,我們會做停用或者暫停,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做節能。”
以此前接觸的一個工廠為例,由于管理粗放導致能耗很高,上班是6點,員工就把所有空調、燈全打開了,AI算法識別6點的人流量并不多,就建議他們按時間段來控制開放比例,這樣空調和燈燈用電節能下降了40%。
節能降碳的另一種方式是企業用“更綠色的電”。杭州亞運會的毛絨玩具的生產廠家,碳排放的大項是煤電火電為主。工作人員提出的改進點則是在工廠屋頂裝太陽能,最后直接把碳排放的比例降下來。
循環材料的使用是節能的又一種辦法。一個廠家在包裝上面的碳排放比較高,周文聞的團隊就跟工廠一起設計了很多可循環使用的包裝,甚至有些直接舍棄包裝,最后統計發現既沒有影響銷量,還降低了碳排放。“企業除了需要幫他們計算,更需要我們給出改進建議,這才是他們更缺乏的部分。”
周文聞指出,時間和成本,是中小企業減碳路上的兩大痛點。現在改成線上化之后,變為企業自己填報,由專家在平臺上做指導。在建模過程中,能耗寶也極大程度地進行了歸類,“我們積累了很多模型庫,比如都是做電池廠的,在前一家建模階段的工藝流程,可以在下一家直接使用。大大減少
認證時間。”
據了解,現在企業計算碳足跡的成本能降到2000-5000元之間,是此前的十分之一。同時出報告的時間也由之前的2個月,壓縮到如今7—14天左右。
目前團隊也在嘗試為專精特新解決特定的減碳問題。他指出,專精特新企業在各行各業都處于較為垂直的領域,做同樣產品的企業可能全國都不超10家,“一般的機構可能不會為了這10家去幫你研究節能技術,但我們就在嘗試和專精特新共同努力,同時也在幫他們撮合一些資源去解決碳排放的問題。”
政府:要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表示,現在中小企業在減碳方面確實面臨著一些挑戰,同時也面臨不少機遇。
如在資金方面,相比大型央企國企,中小企業在減碳方面可獲得相關的貸款、投融資等相對困難。在政策方面,很多中小企業往往注重短期的經濟利潤,對減污降碳相關政策措施的認識和了解仍不是很充分,中小企業綠色轉型還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宣傳、引導和支持。在技術方面,節能降碳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中小企業無論是研發資金投入還是專業技術人才都面臨著較大的困難。所以,無論是從資金、政策、技術,還是
碳資產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小企業減碳還需要政府給予更多關注,在政策上給予更多宣傳、引導和支持,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動力和能力,有效防范應對轉型升級的風險。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周平軍表示,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和實施綠色化改造,不斷強化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政策支持與服務。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肖恩·基德尼肖恩·基德尼建議,銀行、大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可通過發放綠色貸款、債券等,讓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獲得優惠貸款,讓收益在供應鏈流動起來,以便激勵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