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的空氣治理已經進入APEC時間—從今天起,由環保部派出的十多個督查組將在華北地區進行巡查,直至
北京APEC會議結束。督查的重點是,北京及其周邊的各省市,是否按照承諾的污染
減排方案,保障APEC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
在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看來,這也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北京和周邊省市再次聯手,采取最高級別的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預計京津冀地區污染物排放將減少30%~40%。
2008年的奧運空氣質量保障是我國第一次嘗試多地聯防聯治的大氣治理模式,隨著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國十條”)落地一年,京津冀之間的攜手治霾已經成為常態。“國十條”確立的京津冀2017年PM2.5要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標,正在倒逼三地采取超常規的減排措施。
在剛剛過去的10月,灰霾天走了又來,連續4次襲擊京津冀。不少老百姓都在質疑,不是說一年來采取了很多措施嗎,為什么感覺藍天還是不多,治理措施到底有沒有效果?
事實上,一年來的超常規減排還是有效果的,今年1~9月,北京的PM2.5濃度同比下降6.3%,天津下降19.1%,
河北全省平均下降12%。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說,遺憾的是,10月的連續重污染,把北京市剛剛取得的減排成績抵消了不少。這類翻轉式的變化表明,已經采取的減排措施是有效果的,但空氣治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藍天,必須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