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在告別特殊的3年之后,新一輪發展已經啟動。低碳城市建設最先從標準探討領域開啟。2022年底的12月29日,兩場由協會聯合各方舉辦的“低碳城市建設”活動,同時在杭州和泉州舉行。此外,多場有關城市低碳發展的
論壇在
北京、上海等多地舉辦。低碳城市已經來到蓄勢待發的關鍵時間節點,接下來怎么走備受關注。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建筑能耗與碳排放數據專委會秘書長、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教授蔡偉光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建筑與建造能耗總量為22.7億噸標準煤當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5%;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設的道路上,一方面需要完善標準,對低碳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還需要緊抓建筑的節能降碳工作,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在杭州的活動上,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與浙大城市學院聯合發布全國首個“低碳城市建設水平指數”。該指數顯示,在全國36個大型城市中,北京、杭州和南京在低碳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最為突出,分列一二三名;上海、天津、重慶、青島、寧波、成都和廣州分列四至十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浙大城市學院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設水平指數”首次聚焦建設過程,包括規劃、實施、檢查、結果、反饋等五個環節,創造性地從能源結構、經濟發展、生產效率、城市居民、水域
碳匯、森林碳匯、綠地碳匯與低碳技術八個方面,全面解析城市低碳建設水平的動態發展。
此項研究發起者、浙大城市學院國土空間規劃學院申立銀教授認為,“開展低碳城市建設水平診斷,正是為了對城市低碳建設的過程和努力的方向進行動態‘把脈開方’,是推動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動力?!?/div>
“百城千企零碳行動”試點3地入圍
在泉州,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泉州市人民政府、世界零碳標準聯盟等單位主辦“綠色發展零碳未來”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并進行了“百城千企零碳行動”零碳試點成果與典型案例發布。
據了解,2021年7月,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就牽頭,并聯合10多家國家級院所、央企、地方政府共同發起“百城千企零碳行動”。
山東青島西海岸、濰坊峽山、
福建省晉江市等3家入圍2022年綠色零碳發展城市案例。
2022年12月29日,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標準
化工作委員會發布通知,為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世界零碳標準聯盟等單位起草的《零碳城市創建標準》團體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按照《中國零碳城市創建標準及操作指南》,零碳城市將從能源、產業、
交通、建筑、廢棄物循環化管理、低
碳管理、零碳制度體系等維度進行建設。
我國城市碳排放占全國的85%
2022年11月,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配套現場活動2022零碳中國城市峰會召開。國家能源局原正司級巡視員、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會長孫耀唯致辭。
孫耀唯表示,自全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共識以來,已經有136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
碳中和目標。城市占地球面積不到2%,其經濟總量占了全球GDP的80%,其能源消耗占了全球能源消耗的67%以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總量的70%以上。城市作為人類生活向零碳轉型的載體,建設碳中和城市是實現全球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據有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城市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比重高達85%。因此,減少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決定性作用。
孫耀唯表示,使城市不僅成為
減排的先行者,也要成為零碳技術、零碳產業的策源地,同時高度重視推廣和推動有關產品形成循環經濟,將零碳理念與生產者責任和延伸制度相結合。通過開展產品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保證廢棄產品規范回收利用和安全處置,加強信息公開等,落實產品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責任,真正追求零碳、零污、零廢“三零”的標準落地。
建筑領域降碳成低碳城市建設重要內容
促進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和綠色節能低碳建筑高水平發展,助力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2022年12月27日-29日,由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并進行了2022年度成果發布及重大活動發布。大會設主論壇及7個專題論壇,城市、建筑綠色化發展依舊是重點。
住建部總工程師李如生線上參會,他期望,行業同仁緊抓建筑節能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明確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工作任務,引導各類
市場主體,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促進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住建部標準定額司副司長白正盛指出,在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組織行業資源,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以精細化、精準化的方法,以全口徑、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進行科學研究,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節能降碳工作。
低碳城市相關活動不斷推出是由社會需求驅動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的低碳化發展已經來到關鍵節點,接下來需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