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綠色融資余額突破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綠色保險覆蓋面顯著擴大,保障金額突破1.5萬億元。”9日,上海銀保監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服務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的行動方案》,為上海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行動指南”。
事實上,綠色也是金融業近年來發展的關鍵詞。協助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發行全國首單自貿區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幫助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發行全國首單以人民幣+歐元雙幣種發行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自貿債……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喬波“盤點”分行2022年綠色金融產品時,列出諸多“首單”。
“金融助力綠色發展,主要體現在引導和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授信策略、投融資
政策等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環保、清潔
節能和污染防治等領域。我們加強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已經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建立合作,共同探索
碳排放權、
碳匯質押貸款等領域。”喬波對中新社記者說。
多家機構預測,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30到40年的新增資金需求在100萬億元到200萬億元。而在巨大的資金需求下,綠色金融將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
在巨大的
市場前景下,各大金融機構也在延展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邊界”。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綠色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從表內業務向表外延展。
他觀察,一方面,銀行用傳統的信貸方式向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提供支持,同時在綠色金融的細分領域展開創新;另一方面,銀行也通過很多非信貸的方式,為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服務。同時,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市場上也逐漸出現了面向個人的綠色零售產品,如低
碳信用卡、綠色柜臺債、綠色理財等。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上海證券交易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開發綠色指數,為市場提供諸多綠色投資標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交所已與中證指數公司發布了超過120條綠色相關指數,在上交所上市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產品49只,產品規模約570億元,占境內同類產品的80%以上。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蔡建春日前表示,“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納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我們加快推出以降低碳排放強度為目標的指數,先后發布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中證碳中和60指數、滬深300碳中和指數等,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
隨著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概念興起,復合型人才需求也在持續加大。CFA Institute(CFA協會)中國區總經理張一認為,未來可持續金融會是整個金融行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它發展過程中,相關人才和能力建設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在全球,ESG的概念現在處在逐漸達成統一的過程中,分化也很明顯。金融人才要適應市場,只有適應市場發展、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能為市場發揮最大效用。”張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