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4日從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年來,北京市空氣質量全面大幅度改善。與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了66.5%、50.0%、58.9%、88.7%。
北京大氣治理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這一奇跡是如何實現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北京市空氣質量的歷史性變化,正是我國空氣質量改善的縮影。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攻堅克難、久久為功。“人努力、天幫忙”,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介紹,北京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累計完成4萬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130余萬戶居民“煤改清潔能源”,全市煤炭消費量由2012年的2179.6萬噸下降到2021年的131萬噸,優質能源占比超過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
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對新增產業,制修訂禁限目錄,大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高精尖”產業;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專項行動,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堅持疏解與提升并重,累計退出3212家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分類整治1.2萬余家“散亂污”企業;同時,對700余家保留的企業實施環保技改或“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全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穩居全國前列。
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236萬余輛
李翔介紹,北京車輛結構綠色優化,“車、油、路”一體化推進機動車污染排放控制。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標準始終領先全國,從源頭減少機動車污染排放。疏堵結合,通過高排放車輛禁限行等
政策鼓勵高排放車輛提前淘汰,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236萬余輛,推廣新能源車58萬余輛,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占比超過70%,車輛結構處于全國省級地區領先水平。
城市面貌綠色潔凈,堅持“平臺共享、部門負責、執
法規范、環保督察、信息公開”,狠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構建全市統一的施工揚塵視頻監管平臺,不斷加嚴道路清掃保潔標準,因地制宜分類治理裸地揚塵,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和潔凈度顯著提升。
北京先后開展三輪次PM2.5來源解析
北京法規標準國內領先,修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協同津冀同步出臺“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強有力法制保障;發布、修訂涵蓋燃燒源、移動源和生產生活源等重點領域的42項大氣污染防治類地方標準,標準體系全國最全,標準限值整體最嚴。建立了包括補貼、獎勵、價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同時,北京先后開展三輪次PM2.5來源解析,精準識別污染來源;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對街道(鄉鎮)顆粒物監測全覆蓋;搭建全國首個重型車在線監控平臺、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控平臺,利用“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等大數據手段,構建“智慧+環保”閉環監管新模式。
在監管執法上,成立“環保警察”,加強行刑銜接,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聚焦空氣質量較差的街道(鄉鎮)、熱點網格、重點行業等,開展精準執法、“點穴”執法、交叉執法、飛行執法;首創“環保檢測、公安處罰”移動源執法新模式,緊盯進京口和市內重點道路點位,嚴厲查處超標排放違法行為。
同時,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協同治污,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將堅持PM2.5和O3污染協同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當前區域污染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仍不穩固,臭氧問題日益凸顯,秋冬季PM2.5污染過程時有發生,大氣污染治理仍處于負重爬坡、逆水行舟的關鍵階段。”李翔表示,北京市將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堅持PM2.5和O3污染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讓藍天常在、空氣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