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目前不承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
減排義務。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植樹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績,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現在的18.21%。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9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全球的森林資源呈下降趨勢,但亞太地區的森林是增加的,主要來自于中國。中國每年凈增加森林面積300多萬公頃,彌補了其他地區的森林高采伐率。
作為全球第一個清潔發展機制林業
碳匯項目即“中國
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為全球林業碳匯項目作出了有益探索。該項目于2006年11月獲得了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批準,成為全球第一獲得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下再造林碳匯項目。項目通過以混交方式栽植馬尾松、楓香、大葉櫟、木荷、桉樹等樹種,預計在未來的15年間,由世界銀行生物
碳基金按照4美 噸的價格,購買項目產生的6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目前,購買碳匯的資金已按年度到位。該項目的實施,為周邊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提供了遷徙走廊和棲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時有效控制項目區的水土流失,為當地農民提供數萬個臨時就業機會,40個長期性就業崗位,有5 000個農戶從出售碳匯以及木質和非木質林產品獲得收益。
中國綠色碳基金的建立與運行。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還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對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的需求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平臺,既能增加森林植被,鞏固國家生態安全,又能以較低的成本幫助企業志愿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為企業自身長遠發展搶占先機。這個平臺就是2007年7月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共同發起建立的中國綠色碳基金。截止2008年底,中國綠色碳基金已獲得3億多元人民幣,在全國10余個省區完成碳匯造林200多萬畝,預計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萬噸。
此外,一些個人也積極捐資到中國綠色碳基金造林,以吸收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消除
碳足跡”。為了充分體現生態服務
市場的概念并與普通的公益捐贈有所區別,國際上將這種行為看成是一種“購買”二氧化碳的行為。也就是說:企業和個人的出資造林是有回報的,這個回報就是森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因此,凡是捐資到中國綠色碳基金的企業和個人,所造的林木都要按照規定的計量方法計算碳匯,并且在網上予以公布。目前,中國綠色碳基金在“中國碳匯網”上為企業和個人都建立了“
碳信用”賬戶;個人捐資可獲得公益性免稅發票、購買憑證(表明買到碳匯的數量)和車貼。目前個人捐資已在
北京八達嶺林場營造了碳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