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稅將在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到時歐盟將對
鋼鐵、
水泥、鋁、化肥、
電力生產和氫氣等諸多領域的進口商品加征碳邊境稅。2023年至2026年為歐盟碳邊境稅的過渡期,歐盟將在2026年到2027年全面實施碳邊境稅。碳邊境稅協議被歐洲政治家譽為“里程碑意義的氣候變化協議”,這使得歐盟成為世界上首個對其進口產品征收碳邊境稅的貿易區。歐洲議會首席談判代表彼得·利澤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協議將為低成本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巨大貢獻。”他還補充說,“該協議將向歐洲工業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投資綠色技術是值得的。”
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加劇美歐貿易緊張的背景下,各界對歐盟碳邊境稅會帶來何種影響看法不一。樂觀者認為,這不僅能夠加速歐洲
減排,還能推動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進程,有利于全球綠色投資的發展。但也有觀點認為,歐盟碳邊境稅不僅會加速美國推出類似碳邊境稅進程,還將全球范圍內產生示范性連鎖反應。碳邊境稅作為新型的貿易手段,必將對全球的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2023年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國際貿易持續緊張背景下,碳邊境稅會否淪為發達國家另一大以氣候治理為名的貿易“綠色壁壘”,由此對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帶來較大沖擊值得留意。
產生過程較長適用范圍廣泛
歐盟碳邊境稅正式名稱為碳邊境調整機制(以下簡稱“CBAM”),相關理念由法國已故前總統希拉克提出,在歐盟多任政治家持續努力和博弈之下歷經20年終于落地。2022年6月22日,歐洲議會通過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方案,此時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三方有各自的
碳排放方案;隨后各方進行磋商,以推動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下的歐盟產品支付的碳價格與進口商品的碳價格相等。2022年12月13日,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就歐盟碳邊境稅達成臨時性框架協議,隨后一段時間內,各方又商議并敲定了碳邊境稅的相關細節。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坎芬表示,現在歐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其進口產品征收碳邊境稅的貿易區,20多年來,“我們一直在進行談論,現在達成共識,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性里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
據悉,歐盟碳邊境稅適用范圍廣泛,包括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有機化學品和塑料等多個行業。歐盟碳邊境稅要求出口歐盟的商品根據其碳排放強度繳納與歐盟企業同等水平的碳成本,這意味著從2023年逐漸開始,進口商將需要按照歐盟生產商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下支付的相同價格購買碳排放許可,從而讓進口商和歐盟的生產商擔負同等的碳稅。具體來說,2023年到2026年為過渡期,2026年到2027年正式實施。在過渡期內,需要申報進口商品中的碳邊境稅,有一定的與歐盟碳
市場掛鉤的免費配額,適用范圍也有一定局限;過渡期之后,歐盟碳邊境稅將全面實施,相關的免費配額將逐步淘汰,適用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歐盟碳邊境稅是歐盟“Fit for 55”減排計劃的核心部分之一,旨在讓歐盟在2030年比1990年減少溫室氣體55%,在2050年達到
碳中和。早在2021年7月,歐盟發布了名為“Fit for 55”的一攬子減排方案,其中包括擴大歐盟
碳市場、停止銷售燃油車、征收
航空燃油稅、擴大可再生能源比例、設立碳邊境稅等12項新法案。
各界褒貶不一實施效果待研判
樂觀者認為,如果歐盟開始實施碳邊境稅,這將涵蓋60%歐洲工業的碳排放量,預計為歐盟每年帶來約140億歐元的稅收,還可以限制歐盟區域高污染企業遷移到其他國家。歐盟認為,將生產轉移到對氣候變化規則標準更低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碳泄露”,不有利于維護其境內企業獲得公平待遇。實施碳邊境稅,將有利于工業企業回流歐洲,且能為加速全球減排作出貢獻。領導歐洲議會碳邊境稅談判的荷蘭政治家穆罕默德·查希姆表示,歐盟碳邊境稅協議將成為歐洲氣候
政策的“關鍵支柱”。“這是我們激勵貿易伙伴減少制造業碳排放的機制之一。”
不過,國際上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一則,在當下歐洲通脹高企之下,歐盟碳邊境稅會增加一些進口商品的價格,這對歐洲決策者遏制歐洲通脹并非“福音”。
二則,歐盟碳邊境稅可能引發新的貿易爭端。美國貿易代表戴凱琳日前在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我們對此事將如何影響美歐貿易關系有很多擔憂。”早先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讓美歐貿易矛盾加劇。歐盟、日本和韓國等一致認為,《通脹削減法案》中關于電動車補貼的條款是歧視性政策,違背了世貿組織規則。因此,歐盟碳邊境稅會否讓美歐貿易爭端升級值得關注。
三則,歐盟碳邊境稅存在成為發達國家以氣候治理為名的新型“綠色壁壘”風險。非洲氣候基金會氣候外交高級顧問法特恩·阿加德警告,歐盟碳邊境稅可能導致向歐盟出口的非洲國家“快速去工業化”。他認為,根據歐盟碳邊境稅,貧窮國家的清潔能源產能將簡單地轉移到出口產品的生產上,而針對當地消費的工業則依賴于燃料,這對生產國的碳排放進行
認證仍然是一個“挑戰”。近年來,以環保為名的新型“綠色壁壘”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手段。一方面,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碳邊境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內產業、限制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可憑借技術優勢、出口
節能設備獲取低碳經濟發展紅利。還有經濟學家認為,歐盟碳邊境稅或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沖突,兩大制度兼容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