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電行業配額現貨
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全國
碳市場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以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情況符合全國碳市場基本定位。
報告稱,總體來看,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市場交易量與重點排放單位配額缺口較為接近,交易主體以完成履約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夠滿足重點排放單位履約需求。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度)以發電行業為首個重點行業,共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采用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實施配額分配,與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階段目標要求相適應。
報告稱,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運行114個交易日,成交均價42.85元/噸,每日收盤價在40~60元/噸之間波動。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總體配額履約率為99.5%,共有1833家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178家重點排放單位部分完成配額清繳。從各地區履約完成情況看,
海南、廣東、上海、湖北、
甘肅五個省市全部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
報告介紹,第一個履約周期共有847家重點排放單位存在配額缺口,缺口總量為1.88億噸,累計使用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
ccer)約3273萬噸用于配額清繳抵消。
“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案在確保
電力供應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手段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將
碳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初步實現了對燃氣、超超臨界、熱電聯產等高效率低排放機組的正向激勵。”報告稱。
上述報告介紹,經統計,2020年電力行業單位火電發電量碳排放強度比2018年下降1.07%,對已經在開展碳排放報告和核查等納入全國碳市場相關準備的
鋼鐵、
有色金屬、
建材等重點排放行業,也起到了推動行業低碳轉型的作用。通過抵銷機制,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為風電、光伏、林業
碳匯等189個自愿減排項目的項目業主或相關市場主體帶來收益約9.8億元。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傳統的行政手段推動碳減排,碳市場通過配額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推動企業加強碳排放管理,并利用市場機制發現合理碳價,為企業碳減排提供了靈活選擇,在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同時帶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是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低碳化、長期化的有效方式,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碳減排關系提供了有效途徑。
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將在發電行業配額現貨市場運行良好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