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推進綠色發(fā)展的
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產業(yè)及地方層面的綠色實踐越來越豐富,為介紹中國2022年綠色發(fā)展進展并分享經驗,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發(fā)布《2022綠色發(fā)展報告》(下稱“《報告》”),在全年專題報道匯編基礎上做了內容擴充。
《報告》共有五章,分別為中國
碳中和行動、關鍵產業(yè)綠色升級和零碳轉型、城市案例及各地零碳政策、2022年度綠色發(fā)展十大案例、全球零碳行動及展望。
《報告》顯示,氣候變暖是人類行為排放溫室氣體的累積結果,當前 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yè)化前水平高出1.09°C。2021年, 全球
碳排放量已經達到338.84億噸,比2020年上漲5.6%。
根據(jù)氣候模型預估,氣候系統(tǒng)變暖至少會持續(xù)到2040年。全球已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并為之努力,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110多個地區(qū)制定了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90%的世界經濟體量和85%的世界人口。
受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及疫情、能源危機等影響,有的國家因暫時困難放棄轉型努力。2022年,俄烏沖突以來, 歐洲加速了能源獨立進程,也有一些歐洲能源巨頭宣布重啟火電,但這并未改變全球“雙碳”長期目標、新能源轉型趨勢。
業(yè)界的共識是:氣候變化是全球性
問題,無論采取哪種措施,全球各國合作都是重要途徑,在相關領域的合作也正逐漸成為國際合作的最大公約數(shù)。
在11月6日-18日召開的氣候多邊進程的重要會議——《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 (COP27)上,各國代表圍繞氣候適應、
減排、氣候融資等多個議題展開談判。
COP27本著“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以“共同落實”為主題,對發(fā)展中國家高度關切的適應、資金及損失與損害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其中,建立損失和損害基金成為一大亮點,大會也決定啟動建立全球適應目標框架, 有力回應了發(fā)展中國家的迫切訴求。然而,發(fā)達國家在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等問題上態(tài)度消極。發(fā)達國家之前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仍未兌現(xiàn),也沒有就 適應資金翻倍作出明確的出資安排。
因此,推動氣候變化應對工作的全球合作,目標明確,但過程坎坷。接下來,我們不僅要在國際氣候的大舞臺上,表達自己的決心,還要借助這個平臺,服務全球的減碳行動。 同時,還得在這樣的過程中與不同的國家和組織打交道,積 極參與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