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團隊成員通過室內控制實驗,研究了不同層土壤有機碳組成、微生物活性及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層土壤二氧化
碳排放動態和調控過程,指出有氧厭氧過渡層是泥炭沼澤土壤碳庫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具有減緩土壤碳排放的作用。
泥炭沼澤是全球重要的土壤碳庫,深層碳是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泥炭沼澤退化嚴重。在退化泥炭沼澤中,水位降低將泥炭沼澤土壤剖面劃分為環境差異的三層:表層有氧層、深層厭氧層和有氧厭氧過渡層。過去的泥炭沼澤土壤剖面碳動態研究,均以深度為依據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碳排放動態,忽視了沿土壤剖面水文環境的差異。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發現,水位波動影響的三層土壤在有機碳組成、微生物特性及二氧化碳排放動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其中表層有氧層和深層厭氧層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高,對增溫敏感,且分別受碳質量和分解者活性的調控。相反,經歷了長期水位波動干擾的中間過渡層土壤二氧化碳排放低,且對增溫的敏感性低于其他兩層土壤。
該結果表明水位波動影響的過渡層土壤碳較為穩定,也表明了以往的以深度為依據的碳動態研究,由于忽視了穩定的過渡層,可能高估了退化泥炭沼澤碳的丟失。在未來的泥炭沼澤土壤碳動態研究中,需要考慮沿剖面土壤環境的變化,同時需要考慮營養物質在土壤碳動態中的重要性。
該研究成果于近日在《Communication Earth& Environment》發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寒草地與濕地生態項目組陳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200500404)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2019QZKK0304)等項目的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