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碳交易網訊:作為一個對管制高度依賴的
市場,國際碳交易所存在的諸多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國際合作的不充分。各國在
減排目標、監管體系以及市場建設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市場分割、
政策風險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產生。因此,要掃清未來發展的障礙,各國統一認識和強化合作是最為關鍵的
問題。所幸的是,種種跡象表明,情況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從對減排問題的態度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趨于一致。在2005 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許多重要的工業國家(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并未簽字通過該合約。不過,在隨后幾年中,這些國家的態度發生了重要的轉變。2007年12月,澳大利亞簽署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在美國,盡管布什政府拒絕簽署該協議,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年自愿聯合建立了RGGI交易體系,嘗試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新任的奧巴馬政府積極支持減排,并推動了有關的立法進程。根據目前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的設想,美國在2020 年、2030 年和2050 年的目標排放水平分別為1990年排放量的96%(削減4 %)、68 %(削減32%)和20%(削減80%),并以此為基礎設定排放配額并加以分配和交易。考慮到美國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排放量占全球總額的25%以上),該法案如果最終得以通過,對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將產生重大的推動。
在歐洲,歐盟繼續延續著其在減排問題上的積極態度。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安排中,歐盟繼續逐步加大減排力度,承諾到202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20%,并將減排限制擴展到更多的行業(如
航空業)。此外,歐盟還打算在第三階段時,在配額分配中引入拍賣機制,以提高交易的效率。
除了減排問題上的立場漸趨一致外,各國也在不斷強化有關領域的國際合作。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巴厘島路線圖”,為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2008年7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哥本哈根召開,以討論“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即2012 年之后)國際合作的框架與具體細節。
總體上看,國際共識的形成以及國際合作的強化,將會有助于掃清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的障礙,對其進一步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不過,也應該看到的是,在國際合作的層面上,由于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可能會存在分歧。比如,是否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的
碳排放進行限制,如何確定各國的排放目標,如何設定統一的監管制度,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很難會在短期內得出結果,國家間的爭執難免。不過,盡管如此,這些分歧的存在并不足以改變全球合作的趨勢,國際
碳金融交易或許將很快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