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 15:33 來源: 易碳家期刊
體系 要素 |
評價內容 | 規定分值 | 評分要點 | 評分區間 | 評價得分 | 評價記錄 |
4.1總要求 | ||||||
4.1總要求 | 組織應: | 結論性條款,不評分。 | ||||
a)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編制和完善必要的文件,并按照文件要求組織具體工作的實施;體系建立后應確保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持續有效運行,并不斷完善與體系相關的文件; | ||||||
b)分別界定碳排放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圍和邊界,并在有關文件中明確; | ||||||
c)策劃并確定可行的方法,以滿足本文件的各項要求,持續改進碳排放績效和碳排放管理體系。 | ||||||
4.2管理職責(38分) | ||||||
4.2.1最高管理者(20分) | 最高管理者應承諾支持碳排放管理體系,并持續改進其有效性,具體通過以下活動予以落實: | / | / | / | / | / |
a)確立碳排放方針,并實踐和保持碳排放方針; | 1 |
1.有正式文件并能提供證明材料 2.無碳排放方針 |
1 0 |
|||
b)任命管理者代表,批準組建碳排放管理團隊; | 3 |
1.有正式任命文件,且明確職責任務 2.有正式任命文件,但未明確職責任務 3.無正式任命文件 |
3 1 0 |
|||
c)提供碳排放管理體系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所需要的資源,已達到碳排放績效目標; | 3 |
1.提供的資源充足; 2.未提供 |
3 0 |
|||
d)確定碳排放管理體系的范圍和邊界; | 3 |
1.根據文件要求確定范圍和邊界,并且準確、清晰 2.確定邊界和范圍,但不準確 3.未確定 |
3 2 0 |
|||
e)在內部傳達碳排放核算、報告、控制、交易和遵約的重要性; | 2 |
1.已傳達 2.未傳達 |
2 0 |
|||
f)確保建立碳排放目標和指標; | 1 |
1.以正式文件明確碳排放目標、指標 2.未明確碳排放目標、指標 |
1 0 |
|||
g)確保碳排放績效參數適用于本組織; | 1 |
1.以正式文件確定且適用 2.以正式文件確定但不適用,或未明確 |
1 0 |
|||
h)在長期規劃中考慮碳排放績效問題; | 3 |
1.有長期規劃并予以考慮碳排放績效 2.有長期規劃但未考慮碳排放績效 3.無長期規劃 |
3 1 0 |
|||
i)確保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評價和報告碳排放管理的結果; | 1 |
1.定期評價和報告 2.未實施,或未定期評價和報告 |
1 0 |
|||
j)實施管理評審。 | 2 |
1. 定期實施管理評審 2. 未定期實施管理評審 |
2 0 |
|||
4.2.2管理者代表(18分) | 最高管理者應指定具有相應技術和能力的人擔任管理者代表,無論其是否具有其他方面的職責和權限,管理者代表在碳排放管理體系中的職責和權限應包括: | / | 已經在4.2.1 b)條款中覆蓋 | / | / | / |
a)確保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碳排放管理體系; | 3 |
1.管理體系得到了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 2.管理體系未得到建立、實施、保持或持續改進 |
3 0 |
|||
b)指定相關人員,并由相應的管理層授權,共同開展碳排放管理活動; | 3 |
1.明確了相關人員,并授予必要權限 2.未明確相關人員或(和)未授權 |
3 0 |
|||
c)向最高管理者報告碳排放績效; | 2 |
1.定期匯報 2.未匯報 |
2 0 |
|||
d)向最高管理者報告碳排放管理體系績效; | ||||||
e)確保策劃有效的碳排放管理活動,以落實碳排放方針; | 2 |
1.進行了有效策劃 2.未開展策劃活動 |
2 0 |
|||
f)在組織內部明確規定和傳達碳排放管理相關的職責和權限,以有效推動碳排放管理; | 4 |
1.規定并有效傳達 2.規定但未有效傳達 3.未規定 |
4 2 0 |
|||
g)制定能夠確保碳排放管理體系有效控制和運行的準則和方法; | 2 |
1.已制定有效控制和運行的準則和方法 2.未制定準則和方法 |
2 0 |
|||
h)提高全員對碳排放方針和碳排放目標的認識。 | 2 |
1.有正式文件規定并開展培訓或宣傳 2.無正式文件且未開展培訓或宣傳 |
2 0 |
|||
4.3碳排放方針(12分) | ||||||
4.3碳排放方針(12分) | 碳排放方針應闡述組織為持續改進碳排放績效所作的承諾。最高管理者應制定碳排放方針,并確保其滿足: | / | 綜合性條款,不評分 | / | / | / |
a)與組織碳排放的特點、規模相適應; | 2 |
1.適應 2.不適應 |
2 0 |
|||
b)包括改進碳排放績效的承諾; | 1 |
1.包括 2.不包括 |
1 0 |
|||
c)包括提供可獲得的信息和必需的資源的承諾,以確保實現碳排放目標和指標; | 1 |
1.滿足要求 2.未滿足要求 |
1 0 |
|||
d)包括組織遵守節碳排放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承諾; | 2 |
1.包括 2.不包括 |
2 0 |
|||
e)為制定和評審碳排放目標和指標提供框架; | 1 |
1.提供 2.未提供 |
1 0 |
|||
f)支持高效產品、服務和低排放強度能源的采購,及改進碳排放績效的設計; | 1 |
1.支持 2.不支持 |
1 0 |
|||
g)形成文件,在內部不同層面得到溝通、傳達; | 2 |
1.滿足要求 2.部分滿足要求 3.未滿足要求 |
2 1 0 |
|||
h)根據需要定期評審和更新。 | 2 |
1.滿足要求 2.未滿足要求 |
2 0 |
|||
4.4策劃(69分) | ||||||
4.4.1總則 (4分) |
組織應進行碳排放管理的策劃,形成文件。 | 2 |
1策劃并形成文件 2.未形成文件 |
2 0 |
||
策劃應與碳排放方針保持一致,并保證持續改進碳排放績效。 | 1 |
1.與方針一致且持續改進碳排放績效 2.與方針不一致 |
1 0 |
|||
策劃應包含對碳排放績效有影響活動的評審。 | 1 |
1.包含 2.未包含 |
1 0 |
|||
4.4.2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10分) |
組織應建立渠道,獲取碳排放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 4 |
1.建立且能有效獲取 2.建立但效果較差 3.未建立 |
4 2 0 |
||
組織應確定準則和方法,以確保將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用于碳排放管理活動中,并確保在建立、實施和保持碳排放管理體系時考慮這些要求。 | 4 |
1.識別齊全,并有效執行 2.識別齊全,未有效貫徹執行 3.識別不齊全,未有效貫徹執行 |
4 2 0 |
|||
組織應在規定時間間隔內評審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 2 |
1.定期評審 2.未定期評審 |
2 0 |
|||
4.4.3碳排放源(31分) | 組織應建立、實施并保持一個或多個程序,以便: | 2 |
1.已建立相應程序 2.部分建立程序 3.未建立程序 |
2 1 0 |
||
a)識別邊界內產生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碳排放源,此時應考慮已經納入計劃的或新建的設施產生的碳排放源; | 9 |
1.全面識別 2.部分識別 3.未識別 |
9 3 0 |
|||
b)對識別出的碳排放源加以分類,識別和分類的詳細程度宜與所采用的核算和報告指南相一致; | 9 |
1.已分類并一致 2.未分類或不一致 |
9 0 |
|||
c)確定主要碳排放源。 | 9 |
1.確定準確 2.未確定或不準確 |
9 0 |
|||
組織應將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時更新。 | 2 |
1.形成文件并及時更新 2.未形成文件或未及時更新 |
2 0 |
|||
4.4.4碳排放目標、指標與管理實施方案 (24分) |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碳排放目標和指標,覆蓋相關職能、層次、過程或設施等層面,并形成文件。組織應制定實現碳排放目標和指標的時間進度要求。 | 4 |
1.制定文件,且全面覆蓋、層次分明 2.制定文件,但指標體系策劃不完善 3.未建立 |
4 2 0 |
||
碳排放目標和指標應與碳排放方針保持一致,碳排放指標應與碳排放目標保持一致。 | 4 |
1.與方針一致,指標與目標一致 2.不一致 |
4 0 |
|||
建立和評審碳排放目標指標時,組織應考慮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主要碳排放源以及改進碳排放績效的機會。同時也應考慮財務、運營、經營條件、可選擇的技術、是否可核算和報告、經核證的減排量和配額的價格與減排成本的對比以及相關方的意見。 | 4 |
1. 考慮法律法規、主要能源、改進機會、其他因素 2. 考慮不全面 3. 未考慮 |
4 2 0 |
|||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以實現碳排放目標、指標。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應包括: | 2 |
1.建立方案 2.未建立方案 |
2 0 |
|||
a)職責的明確; | 2 |
1.明確 2.未明確 |
2 0 |
|||
b)達到每項指標的方法和時間進度,可包括購買或出售經核證的減排量或配額; | 2 |
1.有方法,有進度 2.有方法,無進度 3.無方法 |
2 1 0 |
|||
c)驗證碳排放績效改進的方法; | 2 |
1.有方法 2.無方法 |
2 0 |
|||
d)驗證結果的方法。 | 2 |
1.有方法 2.無方法 |
2 0 |
|||
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應形成文件,并定期更新。 | 2 |
1.形成文件并定期更新 2.未滿足要求 |
2 0 |
|||
4.5實施和運行(78分) | ||||||
4.5.1總則 | 組織在實施和運行體系過程中,應使用策劃階段產生的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及其他結果。 | / | 綜合性條款,不評分 | / | / | / |
4.5.2能力、意識及培訓(16分) | 組織應確保與主要碳排放管理相關的人員具有基于相應教育、培訓、技能或經驗所要求的能力,無論這些人員是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 | 4 |
1.均具備能力 2.部分人員具備能力 3.不具備能力 |
4 2 0 |
||
組織應識別與主要碳排放源使用及與碳排放管理體系運行控制有關的培訓需求。 | 3 |
1.已識別培訓需求 2.未識別培訓需求 |
3 0 |
|||
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來滿足這些需求。 | 3 |
1.提供培訓或相應措施滿足需求 2.未滿足 |
3 0 |
|||
組織應保持適當的記錄。 | 2 |
1.有記錄 2.無記錄 |
2 0 |
|||
組織應確保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員認識到: | / | / | / | / | / | |
a)符合碳排放方針、程序和碳排放管理體系要求的重要性; | 1 |
1.是 2.否 |
1 0 |
|||
b)碳排放管理體系要求的作用、職責和權限; | 1 |
1.是 2.否 |
1 0 |
|||
c)改進碳排放績效所帶來的益處; | 1 |
1.是 2.否 |
1 0 |
|||
d)自身活動對碳排放核算、報告、控制、交易和遵約產生的實際或潛在的影響,其活動和行為對實現碳排放目標和指標的貢獻,以及偏離規定程序的潛在后果。 | 1 |
1.是 2.否 |
1 0 |
|||
4.5.3信息交流(6分) | 組織應根據自身規模,建立關于碳排放管理體系運行和碳排放績效的內部溝通機制。組織應建立和實施一個機制,使得任何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員能為碳排放管理體系的改進提出建議和意見。 | 3 |
1.已建立有效溝通機制 2.未建立有效溝通機制 |
3 0 |
||
組織應決定是否與外界開展與碳排放方針和碳排放管理體系和碳排放績效有關的信息交流,并將此決定形成文件。如果決定與外界進行交流,組織應制定外部交流的方法并實施。 | 3 |
1.制定文件并實施 2.未制定文件 |
3 0 |
|||
4.5.4文件 4.5.4.1文件要求 (8分) |
組織應以紙質、電子或其他形式建立、實施和保持信息,描述碳排放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碳排放管理體系文件應包括: |
3 |
1.有文件 2.無文件 |
3 0 |
/ | |
a)碳排放管理體系的范圍與邊界; | 1 |
1.是 2.否 |
1 0 |
|||
b)碳排放方針; | 1 |
1.是 2.否 |
1 0 |
|||
c)碳排放目標、指標及實施方案; | 1 |
1.是 2.否 |
1 0 |
|||
d)碳排放管理體系要求的文件,包括記錄; | 1 |
1.是 2.否 |
1 0 |
|||
e)根據自身需要確定的其他文件。 | 1 |
1.是 2.否 |
1 0 |
|||
4.5.4.2文件控制 (7分) |
組織應控制本標準所要求的文件、其他碳排放管理體系相關的文件,適當時包括技術文件。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程序,以便: | / | / | / | / | |
a)發布前確認文件適用性; | 1 |
1.是 2.否 |
1 0 |
|||
b)必要時定期評審和更新; | 1 |
1.是 2.否 |
1 0 |
|||
c)確保對文件的更改和現行修訂狀態作出標識; | 1 |
1.是 2.否 |
1 0 |
|||
d)確保在使用處可獲得適用文件的相關版本; | 1 |
1.是 2.否 |
1 0 |
|||
e)確保字跡清楚并易于識別; | 1 |
1.是 2.否 |
1 0 |
|||
f)確保組織策劃、運行碳排放管理體系所需的外來文件得到識別,并對其分發進行控制; | 1 |
1.是 2.否 |
1 0 |
|||
g)防止對過期文件的非預期使用。如需將其保留,應做出適當的標識。 | 1 |
1.是 2.否 |
1 0 |
|||
4.5.5碳排放核算、報告、控制、交易及遵約 4.5.5.1 碳排放核算和報告 (13分) |
組織應識別和策劃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活動,使之為碳排放方針、目標、指標和碳排放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組織應建立碳排放核算和報告管理程序,以便: | 5 |
1.識別和策劃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活動并建立相應管理程序 2.未識別和策劃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活動,且未建立相應的管理程序 |
5 0 |
|
|
a)確保核算和報告符合相關準則的要求; | 1 |
1.符合要求 2.不符合要求 |
1 0 |
|||
b) 建立并保持有效的數據質量控制要求,包括對活動水平和排放因子等數據的收集、記錄、傳遞、匯總和報告的要求 | 2 |
1.已經建立并保持有效的數據質量控制要求 2.未建立 |
2 0 |
|||
c) 使用、維護和校準與活動水平數據和排放因子等數據有關的監測設備; | 2 |
1. 滿足要求 2. 不滿足要求 |
2 0 |
|||
d) 制定數據缺失、生產活動變化以及報告變更方法的應對措施; | 1 |
1. 已經制定 2. 未制定 |
1 0 |
|||
e) 確保核算和報告的數據與其預定的用途相符; | 1 |
1.與預定的用途相符 2.不符 |
1 0 |
|||
f) 將有關核算和報告的活動及記錄形成文件。 | 1 |
1. 形成文件并存檔 2. 未形成文件且未存檔 |
1 0 |
|||
4.5.5.2 碳排放控制 (6分) |
組織應識別和策劃與主要碳排放源有關的運行和維護活動,使之與碳排放方針、目標、指標和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一致,以確保其在規定條件下按下列方式運行: | 3 |
1.識別和策劃運行和維護活動 2. 未識別和策劃 |
3 0 |
||
a) 建立和設置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準則,防止因缺乏該準則而導致的碳排放績效的嚴重偏離 | 1 |
1.已經建立有效準則 2.未建立準則 |
1 0 |
|||
b) 根據準則運行和維護碳排放設施、設備、系統和過程; | 1 |
1.按準則實施 2.未實施 |
1 0 |
|||
c) 將運行準則適當地傳達給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 | 1 |
1.能有效傳達 2.未傳達 |
1 0 |
|||
4.5.5.3 碳排放交易和遵約 (6分) |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碳排放配額管理程序,采取合理的方式實現碳排放遵約。當組織決定采用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實現遵約時,組織可考慮如下因素: | 3 |
1.已經建立程序 2.未建立 |
3 0 |
||
a) 法律法規的要求 | 1 |
1.已考慮 2.未考慮 |
1 0 |
|||
b) 碳排放控制績效 | 1 |
1.已考慮 2.未考慮 |
1 0 |
|||
c) 遵約成本 | 1 |
1.已考慮 2.未考慮 |
1 0 |
|||
4.5.6設計(6分) | 組織在新建和改進設施、設備、系統和過程的設計時,并對碳排放績效具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下,應考慮碳排放績效改進的機會及運行控制。 | 2 |
1.考慮 2.未考慮 |
2 0 |
||
適當時,碳排放績效評價的結果應納入相關項目的規范、設計和采購活動中。 | 4 |
1.已納入 2.未納入 3.不涉及 |
4 0 4 |
|||
4.5.7服務、產品、設備和能源采購 (10分) |
在購買與主要碳排放具有或可能具有影響的有關的服務、產品和設備時,組織應告知供應商,采購決策將部分基于對碳排放績效的評價。 | 4 |
1.告知 2.未告知 |
4 0 |
||
當采購對于碳排放績效有重大影響的服務、設備和產品時,組織應建立和實施相關準則,評估其在計劃的或預期的使用壽命內對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的影響。 | 4 |
1.建立 2.未建立 |
4 0 |
|||
為實現低碳排放強度,適用時,組織應制定文件化的能源采購規范。 | 2 |
1.制定規范 2.未制定規范 |
2 0 |
|||
4.6檢查(57分) | ||||||
4.6.1監視、測量與分析(31分) | 組織應確保對其運行中的決定碳排放績效的關鍵特性進行定期監視、測量和分析,關鍵特性至少應包括: | 4 |
1.定期 2.未定期 |
4 0 |
||
a)主要碳排放活動水平數據;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b)與主要碳排放因子;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c)碳排放績效參數;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d)碳排放管理實施方案在實現碳排放目標、指標方面的有效性;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e)實際碳排放量與預期排放量、歷史同期排放量、分配配額、行業先進水平等的對比評價。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組織應保存監視、測量關鍵特性記錄。 | 3 |
1.保存記錄 2.未保存記錄 |
3 0 |
|||
組織應制定和實施測量計劃,且測量計劃應與組織的規模、復雜程度及監視和測量設備相適應。 | 3 |
1.制定計劃且適宜 2.制定計劃但不適宜 3.未制定計劃 |
3 1 0 |
|||
組織應確定并定期評審測量需求。 | 3 |
1.定期評審 2.未定期評審 |
3 0 |
|||
組織應確保用于監視和測量關鍵特性的設備所提供的數據是準確的、可重現的,并保存校準記錄和采取其他方式以確立準確度和可重復性。 | 3 |
1.數據準確,可重現 2.數據不準確 |
3 0 |
|||
3 |
1.按規定校準,保持記錄 2.未按規定校準 |
3 0 |
||||
組織應調查碳排放績效中的重大偏差,并采取應對措施。 | 6 |
1.調查并采取措施 2.調查未采取措施 3.未調查 |
6 3 0 |
|||
組織應保持上述活動的結果。 | 1 |
1.保持 2.未保持 |
1 0 |
|||
4.6.2合規性評價(2分) | 組織應定期評價組織對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控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況。適當時,組織應每年評價碳排放交易及配額遵約情況。 | 1 |
1.定期評價 2.未定期評價 |
1 0 |
||
組織應保存合規性評價結果的記錄。 | 1 |
1.保存記錄 2.未保存記錄 |
1 0 |
|||
4.6.3內部審核(6分) | 組織應定期進行內部審核,確保碳排放管理體系: | / | / | / | / | / |
a)符合預定碳排放管理的安排和本標準要求; | 1 |
1.符合 2.未符合 |
1 0 |
|||
b)符合建立的碳排放目標、指標; | 1 |
1.符合 2.未符合 |
1 0 |
|||
c)得到了有效的實施與保持,并改進了碳排放績效。 | 1 |
1.得到保持和改進 2.未得到 |
1 0 |
|||
組織應考慮審核的過程、區域的狀態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審核的結果合理制定內審方案和計劃。 | 1 |
1.制定 2.未制定 |
1 0 |
|||
審核員的選擇和審核的實施應確保審核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 1 |
1.符合 2.未符合 |
1 0 |
|||
組織應記錄內部審核的結果并向最高管理者匯報。 | 1 |
1.記錄并匯報 2.未記錄 |
1 0 |
|||
4.6.4不符合、糾正、糾正措施及預防措施(9分) | 組織應通過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來識別和處理實際的或潛在的不符合,包括: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a)評審不符合或潛在不符合;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b)確定不符合或潛在不符合的原因;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c)評估采取的措施的需求確保不符合不重復發生或不會發生;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d)制定和實施所需的適宜的措施;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e)保留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記錄;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f)評審所采取的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的有效性。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應與實際的或潛在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碳排放績效結果相適應。 | 1 |
1.適應 2.未適應 |
1 0 |
|||
組織應確保在必要時對碳排放管理體系進行改進。 | 1 |
1.必要時實施改進 2. 必要時未實施改進 |
1 0 |
|||
4.6.5記錄控制(9分) | 組織應根據需要,建立并保持記錄,以證實符合碳排放管理體系和本標準要求以及所取得的碳排放績效成果。 | 3 |
1.符合要求 2.未符合要求 |
3 0 |
||
組織應對記錄的識別、檢索和留存進行規定,并實施控制。 | 3 |
1.符合要求 2.未符合要求 |
3 0 |
|||
相關活動的記錄應清楚、標識明確,具有可追溯性。 | 3 |
1.符合要求 2.未符合要求 |
3 0 |
|||
4.7管理評審(16分) | ||||||
4.7.1總則(1分) | 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或計劃的時間間隔對組織的碳排放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 / | / | / | / | / |
組織應保存管理評審的記錄。 | 1 |
1.保存記錄 2.未保存記錄 |
1 0 |
|||
4.7.2管理評審的輸入(10分) | a)以往管理評審的后續措施; | 1 |
1.包括 2.不包括 |
1 0 |
||
b)碳排放方針的評審;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c)碳排放績效和相關碳排放績效參數的評審;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d)合規性評價的結果以及組織應遵循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變化;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e)碳排放目標和指標的實現程度;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f)碳排放管理體系的審核結果;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g)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h)對下一階段碳排放績效的規劃;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i)改進建議。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4.7.3管理評審的輸出(5分) | 管理評審的輸出應包括與下列事項相關的決定和措施: | / | / | / | / | / |
a)碳排放績效的變化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b)碳排放方針的變化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c)碳排放績效參數的變化 | 1 | 1.包括2.未包括 |
1 0 |
|||
d)基于持續改進的承諾,組織對碳排放管理體系的目標、指標和其他要素的調整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e)資源分配的變化 | 1 |
1.包括 2.未包括 |
1 0 |
|||
碳排放績效評價(30分) | ||||||
碳排放遵約情況(15分) | 組織碳排放配額遵約情況。 | 15 |
1.已遵約 2.執法后遵約 3.未遵約 |
15 7 0 |
||
最新評論最新資訊 今日視點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