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0月19日報道,一項新的科學分析表明,幾十年來,全球海洋持續變暖。這一趨勢正在加速,有可能引發更多超強風暴,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并顛覆數百萬人的生活和生計。
本周發表在《自然綜述》雜志上的這一研究發現,至少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各地的海洋表層——海平面下2000米以內的區域——一直在升溫,其中大西洋和南半球海洋的升溫尤為明顯。
撰寫研究報告的科學家來自法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報告指出,數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升溫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區域越來越深。科學家們指出,海洋變暖趨勢在2100年前很可能是無法逆轉的,它將導致全球出現新的熱區,尤其是如果人類不能迅速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話。
這一研究不僅凸顯出海洋在消除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海洋吸收了地球大氣中90%以上的多余熱量——也表明了如果變暖趨勢持續下去將產生的深遠影響。科學家們寫道,如果是這樣,那么海洋表面附近區域的溫度可能升至目前的數倍。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學者凱文·特倫伯思說:“全球變暖意味著海洋變暖。表明地球變暖的最佳單一指標就是海洋變暖記錄?!?/div>
他說,這一記錄包含幾十年來全球海洋數千次溫度測量結果,顯示出一條“持續不斷”的軌跡。他說:“海洋變暖一直在加速,最快速的升溫出現在過去10年左右。”
海洋變暖的后果已經在許多方面顯現出來。
科學家認為,40%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是因為海水的熱膨脹效應。海洋變暖也加速了冰原的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些因素打破了傳統的氣候模式,加劇了部分地區的干旱現象,還引發了更嚴重的颶風,并為更多暴雨和致命洪水創造了條件。
報告舉例稱,2017年8月,墨西哥灣夏季溫度達到有記錄以來最高值。同月,“哈維”颶風席卷墨西哥灣,給休斯敦等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降雨。
特倫伯思說,“這些都表明,多余的能量”存在于海洋中。
此外,分析發現,未來海洋變暖可能導致漁場數量急劇減少,損害漁民生計和食物來源。這一趨勢也“不可避免地”導致海洋熱浪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從而催生有害赤潮,并導致珊瑚礁、海藻林和其他海洋生物出現大規模死亡。
雖然研究報告作者明確表示,即使人類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海洋在未來幾十年仍將持續升溫,但不同地區的升溫幅度不盡相同。受環流模式的影響,預計部分地區的變暖速度將快于其他地區,并且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后果。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海洋學家喬倫·拉塞爾教授說,這篇論文還強調,盡管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這些不確定性如何發展對于人類可能經歷的后果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最新發現基本符合以往的研究結果,即海洋長期以來儲存了大量來自大氣的能量,減輕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和海洋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今年早些時候對氣候科學狀況的最新評估中說,“幾乎可以肯定”,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海洋表層區域變暖,而人類造成的
碳排放是主要原因。
該委員會在報告中寫道:“自1900年以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比過去至少3000年中的任何一個世紀都快。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海洋變暖的速度是末次冰消期結束(約1.1萬年前)以來最快的?!?/div>
不過,研究人員說,未來海洋變暖的程度取決于人類在控制溫室氣體方面采取的行動。更好地衡量、理解和緩解這個
問題應該成為全球優先事項。
研究報告寫道,如果世界能夠朝著巴黎氣候協定所設想的那種迅速減少排放的未來邁進,那么“(海洋變暖)速度可能出現顯著而持久的下降,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將大幅降低”。
拉塞爾說,最新發現強調,人類“絕對應該”盡快減少排放,以遏制海洋變暖及其終將對人類產生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