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行動、自帶咖啡杯、雙面打印、綠色出行,這些低碳行為正深入到成都市民生活。
11月30日,封面新聞記者從“碳惠天府”平臺獲悉,目前全市
碳排放強度不斷降低,清潔能源占比超64%,創新構建的“碳惠天府”雙路徑
碳普惠機制也已引導超70萬用戶踐行低碳行為,23家單位開發碳
減排項目40余個。
作為碳達峰
碳中和的重要主體,企業踐行“低碳+行動”,正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動實踐。
更豐富多元“碳惠天府”線上、線下碳積分新場景“上新”
多走一公里、騎共享單車、停開一天車、環保隨手拍……生活中,這樣的減碳場景無處不在。圍繞公眾
碳減排積分獎勵,“碳惠天府”搭建綠色公益平臺,對公眾低碳環保行為發放碳積分,通過積分兌換商品或服務,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據悉,自平臺上線以來,目前線上碳積分場景已拓展到15個,其中7個為今年新增,包括大件垃圾回收、
公交地鐵出行、綠色醫療、房政通服務、生活繳費、垃圾分類、光盤行動打卡。
同時,圍繞“低碳消費”制定了“餐飲、商超、景區、酒店”低碳評價規范,以引導相關企業實施低
碳管理,并對達到要求的場景賦予低碳屬性,公眾在這些場景內的消費行為也可以獲得碳積分獎勵。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從11月2日起,首批300個B端龍頭企業加入“低碳+行動”公約聯動,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種消費場景。
首批聯動的企業涉及快消品、國際知名企業、甲級寫字樓、新能源汽車、大型購物中心以及體育文化、咖啡、餐飲、酒店等行業,實打實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全覆蓋。
推動綠色低碳生活、生產“碳惠天府”將持續廣泛、深度發力
2020年,成都市在國內首創提出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雙路徑的碳普惠機制,構建以“碳惠天府”為品牌的碳普惠機制,是成都主動對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順應超大城市治理規律和市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內在要求。
記者注意到,《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機制建設行動方案》在本月初發布,提出將“碳惠天府”打造為具有成都特色、全國領先、全球影響力的碳普惠新樣板,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貢獻力量的建設目標?!缎袆臃桨浮?明確提出要在強化商業激勵、碳減排量交易變現的同時,更加注重
政策鼓勵。如在政府資源常態激勵方面,青城山-都江堰、西嶺雪山每年將各提供1萬張免費電子門票,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市動物園、成都市植物園等市屬主要文化場館和景區每年將各提供5000張免費電子門票等,均用于公眾碳積分兌換。
此次“低碳+行動”的持續推進,也將有力推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掀起一股簡約、文明的社會新風尚,促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