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全國性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形成的統一碳價,沒有考慮到區域發展不平衡。在實際中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技術、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區域協同達峰?
劉俏: 統一碳價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短期內綠色轉型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比如在
內蒙古、
山西等重
化工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地區,如果對煤電采取比較激進的措施,則會有較大沖擊;而對產業結構相對多元的省份,沖擊會小一點。所以在確定統一碳價的過程中,要考慮地方不同資源稟賦、行業發展不均衡等因素,這可能也會涉及未來全國
碳交易體系該怎么設計的
問題。
有兩個思路。一是現在全國碳
市場的配額是免費發放給
電力企業,但為了在配額發放過程中反映一個區域或行業的差異性,可以考慮有一定的競價機制,把成本差異和價格差異在第一次分配環節就反映進來,這是一種可能性;另一種可能性是允許差異性存在,允許區域性交易所形成不同的價格,反映當地或一些側重行業的
碳排放成本。不管是哪種,它必須是一個有效的碳價形成機制。
“碳風險”會成為影響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