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集團今天發布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中國的長期繁榮構成重大威脅。但中國具備有利條件,可以在實現發展目標的同時,履行氣候承諾并推動綠色經濟轉型。
世界銀行集團《中國國別氣候與發展報告》分析了中國在能源、工業、
交通、城市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需要經歷的根本性轉變,以兌現其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國家承諾。
報告強調了采取行動的緊迫性,因為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人口和經濟基礎設施對氣候風險的暴露程度高,而且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的影響威脅著中國人口稠密、海拔較低、經濟舉足輕重的沿海城市,這些城市的人口約占中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對中國GDP的貢獻達三分之一。
中國頻繁遭受海岸洪水、風暴潮、海岸侵蝕和海水倒灌等災害影響。報告指出,氣候變化若得不到緩解,則最早到2030年就可能導致中國GDP損失約0.5%至2.3%。
中國的貢獻事關全球目標
報告指出,如果中國不能成功地向低碳經濟轉型,全球氣候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因為中國占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27%,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碳中和之路
低碳轉型需要資源、創新和新技術等方面的巨大轉變,以提高能效和資源生產率。不過,由于具備先進的技術能力,中國的碳中和之路將開辟新的發展機遇。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菲羅表示:“中國的長期增長前景越來越依賴于經濟再平衡,即從基礎設施投資轉向創新發展,從出口轉向國內消費,從國家主導資源配置轉向
市場主導。報告認為,中國實現高質量增長所需要的改革也會大幅降低氣候行動的成本。”
轉型機遇
報告列舉了有助于中國將氣候挑戰轉化為機遇的一些優勢:風能和電儲能等低碳技術生產開發的收益遞增;國內儲蓄率高,綠色金融發展處于領先地位;以及在高生產率行業創造高技能就業的能力。
中國現有約5400萬個“綠色就業崗位”,其中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崗位超過400萬個。中國還宣布將大力支持其他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私營部門參與綠色投資
私營部門的參與對中國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報告強調了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應對挑戰的重要性。提高監管環境的可預測性,改善市場準入和融資條件,可以讓私營部門在提供市場化解決方案、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激發技術創新和彌補資金缺口等方面發揮核心作用。
國際金融公司亞太地區副總裁露絲·霍洛維茨說:“根據報告估算,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僅在
電力和交通行業就需要14-17萬億美元的額外資金,用于綠色基礎設施和科技投資。鑒于資金量之大,僅靠公共投資是無法滿足這些需求的,因此中國需要通過
政策和監管改革來鼓勵私營部門參與,充分挖掘投資和創新潛力。”
政策建議
報告在整體經濟和行業層面提出了全面的政策建議,涉及能源、工業、建筑、農業、交通及其他部門。
加快電力部門轉型,將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從1200吉瓦提高至1700吉瓦,并通過儲能投資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
加快推進私家車和商用車電氣化,提供充足的充電設施。
在建筑行業,制定信息披露要求,提高綠色建筑標準。
改革用水、灌溉能源和化肥生產補貼,支持農業低碳土地利用。
實行生態補償機制,開發碳抵消市場,建立氣象災害風險保險體系,以鼓勵加大
碳匯和氣候韌性投資。
將當前電力行業的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擴展到
鋼鐵、
水泥等其他高碳行業,并逐步過渡到設置絕對排放上限。
鼓勵國有企業的低碳發展戰略,包括引入碳核算和碳目標,為國家目標提供支持。
建立高質量的企業碳排放核算體系,強制要求提供與氣候相關的財務報告。
公平轉型
報告強調,需確保那些受化石能源減量影響最大的地區和社區實現公平轉型。
報告的相關模型分析顯示,盡管中國向碳中和轉型具有挑戰性,但長期經濟成本仍然可控。不過,煤炭等碳排放密集型行業將會面臨就業崗位的損失。為解決這一
問題,報告就實現公平的低碳經濟轉型提出了建議,這包括在能源價格上漲時向貧困家庭提供支持,對化石能源行業的工人進行技能培訓和再培訓,向受影響最嚴重的當地社區提供有針對性的援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