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打贏藍天保衛戰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頭戲,這是堅定不移的人民立場,更是一以貫之的綠色擔當。
治氣漫漫路,十年見變化。武漢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升幅達80%,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新常態;PM2.5和PM10年均濃度分別大幅下降61%和52%,“一眼望八橋”成為江城的新亮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由63天下降至1天,降幅達98%,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武漢藍”成為朋友圈的新顏色。
這十年,全力調整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成效明顯。
2013年,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十大舉措,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要任務重點推進,高污染落后產能逐步退出,淘汰落后煉鋼年產能132萬噸、平板
玻璃年產能690萬重量箱、火電年產能25.9萬千瓦,近十年沒有新增產能過剩行業項目;2018年,結合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實施沿江
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專項戰役,全市沿江一公里范圍內85家涉氣化工企業全部搬遷、改造或轉產;持續開展涉氣“散亂污”企業整治專項行動,整治“散亂污”企業650余家并實現動態清零。十年間,工業增加值增長超6成,以工業污染為主的PM2.5、SO2、CO年均濃度分別下降61、76、27個百分點,“霧霾重重”逐漸消散。
這十年,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清潔低碳水平不斷提升。
2012年,調整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開展全市燃煤鍋爐專項整治行動,累計完成各類燃煤鍋爐淘汰1500余臺;2015年開始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近十年減少原煤消費近1000萬噸;2016年,推進燃煤發電行業排氣設施提升,完成全部17座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推動
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已完成30余個改造項目;光伏、風能、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供應持續增加。2016年全力推進擁抱藍天行動八大任務,能源消費污染排放持續降低,“藍天常駐”扮靚視野。
2013年,大力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全市鐵路貨運量連年增長,陽邏深水港水運貨物吞吐量日漸增大;推廣新能源車輛應用,新能源車數量從零到近18萬臺并呈加速度增長趨勢;2015-2017年,開展高污染黃標車淘汰專項行動,累計淘汰黃標車12.5萬輛;持續開展機動車路檢執法,打擊機動車超標排放行為;保持成品油違法打擊高壓態勢,全市機動車成品油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十年間,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超過3倍,以移動源污染為主的NO2年均濃度下降超過三成。2021年,深入推進老舊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城市“氣質”提升再發力。
這十年,聚力科技支撐,精準治氣能力不斷加強。
2014年,在湖北省率先開展大氣污染源解析,為精準治氣提供科技支撐;2016年,開發渣土運輸車GPS衛星定位系統,實現渣土車載重、密閉等揚塵防控情況實時監控;2020年,建成基本覆蓋全市農業地區的“藍天衛士”秸稈焚燒視頻監控系統,實現精準的智能煙火識別預警機制;2021年,武漢對工地施工管理從“四個必須”向“七個百分百”升級,揚塵精細化管控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覆蓋所有街道的17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形成科學的大氣網格監測體系;2022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域全面“禁鞭”,杜絕煙花爆竹燃放污染影響。此外,持續開展全市聲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各領域噪聲防控八大措施,為人民群眾解決噪聲之擾、民生之痛。
2013年,武漢獲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全面推進低碳發展新模式;2019年,榮獲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2021年,全國碳
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順利落戶武漢并上線運行;探索建立近零碳排放發展模式,推動武鋼、中韓
石化、華能等10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碳
減排行動,在全國率先完成2家食品飲料行業“
碳中和”工廠建設;2022年,制訂全國首個綠色低碳機關創建指南,武昌區獲批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武漢市碳排放強度與2005年相比降幅超過五成,園博園、戴家湖公園先后獲得C40城市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