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的主要參與者有政府和排污企業(均為甲方)、環保企業(乙方)和民眾(實際受益者),目前這四者都有痛點,解決痛點本身就伴隨著投資機會。
一、政府、排污企業、環保企業和民眾的痛點
1、政府之痛
中國環境壓力,不能承受之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重投資產業,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造成了中國環境的重污染,并且積累下的惡果在進入“十二五”之后逐漸顯現,嚴重制約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目前中國的環境
問題已經不是治不治的問題,而是不得不治的問題,幾乎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壓力最大階段。
環境問題已成為政府決策的頭疼問題:考慮到中國經濟之前的增長模式,環保和經濟增長是對立的,環保長時間處于被動需求狀態,這就導致了政府對于環保的不作為以及利用環保尋租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但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無以為繼以及本屆政府定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大方向后,環保對于政府政績的考核已經與經濟增長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欠賬過多以及經驗不足,如何治理環境成為政府頭疼的問題,經常發現錢花了、但沒啥用。
環保投資哪里來:目前環保產業主要模式仍處于工程和投融資類型,投資規模不算小,考慮到中國大多數地方政府本身缺錢的現狀,因此目前政府思考并且頭疼的問題在于環保不得不做但是投資從哪里來。
2、排污企業之痛
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壓力:中國目前的排污企業,大多數是傳統粗放型經濟模式下的產物,在傳統經濟無以為繼的背景下,需求下滑和產能過剩帶來的共振使得這些行業困難重重,再加上國家對于經濟結構調整大方向的進一步明確,更是對排污企業本身的經營雪上加霜。
環保壓力給排污企業又增加一道枷鎖:在傳統經濟模式下,部分地區政府在經濟優先的驅使下,對于排污企業的違規超額排放熟視無睹。但是目前伴隨著環保產業地位的提升,環保成為排污企業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隨著標準的越加嚴厲,排污企業面臨的環保成本也會逐漸提升,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對于排污企業又增加了一道枷鎖。
3、環保企業之痛
關系之痛:目前環保的買家主要是政府和污染企業,而作為環保企業這一賣家,目前看核心競爭力和獨特的商業模式并不多,同質性競爭嚴重,這使得在環保競爭圈中,比拼的更多是關系,即使有企業具備核心的技術能力,也難以實現一招鮮。
錢之痛:在中國現階段,環保仍屬于被動需求,買單人以政府和排污企業為主,但目前中國經濟景氣度下滑,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大,污染企業也都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導致效益差的現狀。因此地方沒錢+企業沒錢+被動需求成為環保企業收款難的主要原因,雖然
政策給力推動訂單的釋放,但是錢的問題導致企業在拿單以及執行訂單方面舉步維艱(尤其是中小企業)。
技術之痛:中國的環保產業前幾年都在走“資本+關系”的路子,技術并不是產業的核心要素,專注技術的企業并不多,多數企業認為只要有錢有關系,技術不重要。但是目前階段,往后看,在環保需求的快速變革下,技術在產業核心要素中的層級會逐漸提升,“資本+技術”可能將成為下一階段企業發展的趨勢,因此技術之痛在中國的環保企業中會逐漸的體現并且放大。
4、民眾之痛
辛酸之痛:這個不用多談,中國的環境問題這幾年集中爆發,霧霾、垃圾圍城、水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在環境問題上,民眾對于政府的公信力也已經降至低點,說起來只能是一把辛酸淚。
健康之痛: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將直接影響民眾的健康,因此對于民眾來講,生活成本也將持續提升,花在購買家用凈化設施、看病、體檢等方面的花費會持續提升。為什么著重提出這點,主要是我們在思考,為什么民眾愿意為環境導致自身的損害付費,而不愿意直接為環境付費,這一點如果能夠解決,將會創造出環保的B2C模式,是巨大的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