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8月19日召開的美麗中國百人
論壇2022年年會上獲悉,為總結和宣傳綠色低碳冬奧遺產,篩選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綠色低碳技術和實踐經驗,在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總體策劃部的支持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清華大學
碳中和研究院和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共同編制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十大綠色低碳最佳實踐》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十大綠色低碳技術》報告。
其中《技術》報告從技術創新、應用推廣、環境效益和生態保護等維度,篩選出十項入選技術和七項提名技術(排名不分先后), 《實踐》報告從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應用前景、技術集成度等維度,篩選出了十大綠色低碳最佳實踐案例和九個提名案例(排名不分先后)。
《技術》報告側重于新型綠色低碳技術的示范、引領和推廣,而《實踐》報告則側重于為今后的大型活動低
碳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案例。
在論壇年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作為《報告》總顧問兼首席發布官,對入選的十大綠色低碳技術和最佳實踐進行了詳細介紹。他表示,北京冬奧會是中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希望能通過兩份報告,更好地發揮綠色冬奧的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加大綠色低碳實踐推廣力度,推動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積極行動起來,在更廣泛的活動中開展綠色低碳實踐。
《報告》集中體現了綠色辦奧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方面的籌辦成果和亮點遺產,總結了一批綠色低碳發展的實踐經驗。《報告》既是對“綠色辦奧”經驗的一次系統總結,也為國際大型賽事可持續性管理提供了良好示范,同時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可采用的方案。
北京冬奧碳抵消行動 助推碳中和賽事新實踐
北京冬奧組委在北京市、
河北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贊助企業的積極支持下,探索建立碳補償工作機制,通過人工造林產生的林業
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
減排量以及引導社會大眾的
碳普惠制等多種方式,對排放的二氧化碳實施抵消,圓滿兌現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申辦承諾,產生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
精準保障空氣質量呈現“冬奧藍”
北京冬奧會空氣質量保障是首次在中國北方冬季采暖期開展的長達 34 天的保障,北京空氣質量達到了有 PM2.5 監測以來同期最好水平。通過組建指揮中心、精準實施區域聯防聯控、強化監督幫扶、實施動態調整分類分級精細化管控、建立白名單制度和強化輿情引導等一系列舉措,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換來了最大的空氣質量效益,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舉辦大型賽事時實現空氣質量保障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奧運史上首次氫能大規模綜合開發利用技術
依托技術和理念創新,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中得到了廣泛體現,包括“綠氫”制備、氫氣儲運、氫能利用等方面。本次北京冬奧會采用氫能作為火炬燃料并首次實現火炬零
碳排放,大力推廣氫能燃料電池車輛群的規模化示范應用,是全球最大的一次氫燃料汽車示范推廣賽事。
被動式大型超低能耗體育建筑技術
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作為當前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被動式超低能耗體育建筑,采用了多項低碳
節能舉措,如冰場首次采用溶液除濕系統,比傳統電熱轉輪除濕節能率達77.1%;安裝光伏發電晶硅組件,平均每年可產生清潔
電力約70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5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97.8噸。
建筑、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改造技術
雙奧場館的打造,實現了夏季運動項目和冬季運動項目的自由切換,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改造原有賽事場館,實現“一館多用”,如“水立方”場館、國家速滑館、國家游泳中心、首都體育館等;技術優化,打造綠色低碳體育項目,如首都體育館制冰系統的升級;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轉型,如首鋼園區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