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

2014-3-10 14:01 來源: 中國證券報


       隨著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強制性碳減排交易的啟動,對于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碳排放權配額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環保大旗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這也意味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

  2013年被稱為中國碳市場啟動元年。截至2013年12月,已有4個試點市(省)碳交易開鑼,涉及鋼鐵化工電力、熱力、石化造紙有色、油氣開采、大型建筑等行業或領域,1558家企業或機構被納入首批控排范圍。

  來自交易所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以來,北京排放權交易開市三個月總成交59筆,總成交量55550噸,總成交額280.065萬元。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1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400萬元。

  相關基礎性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各地在碳交易技術路徑、交易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探索,碳交易試點工作各具特色。深圳市出臺并正式實施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這是中國首部規范碳排放交易的地方法規。在配額分配上,深圳創新性地采用預先分配配額、后期調整確定的方式,對配額發放過松或過緊的風險設置“安全閥”。上海制定出臺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試點行業核算方法,確定了全市碳排放統一的“度量衡”。北京允許參與主體通過項目交易獲取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額,但用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其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當年排放配額數量的5%,其中本市轄區內項目獲得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必須達到50%以上。

  然而,由于我國碳市場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碳熱潮”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事實上,碳市場健康發展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首先,要明確設置碳排放總量,然后對減排地區及減排行業的排放額進行合理分配,使碳排放配額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從而賦予碳資產交易的物質基礎。

  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得到充分認可的減排配額體系,即使確定排放總量,技術手段也難以確保碳排放額的公平分配,在諸如碳交易標的物的確定、排放源的監測核查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其次,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才能給碳交易帶來較好的穩定性和流動性,進而才能更好地實現碳交易發現價格、降低交易成本和規避風險的市場功能。

  自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環境交易所之后,杭州、武漢、大連、廣州等城市紛紛跟進。據悉,全國還有多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列入當地政府規劃,遍及全國各區域、各省市,甚至到區縣。從實際效果來看,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無實質性業務,沒有形成規模。當地政府考慮更多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于碳交易平臺分布零散,且處于封閉階段,排放配額缺乏跨地區的認可及流動,對于參與碳交易的大型跨區域企業集團,將面對各試點地區采取的不同交易規則。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11月,京津冀晉蒙魯六省市簽訂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協議,擬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額核定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這將為建設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打下基礎,同時也將為推動建設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探索路徑。

  第三,為確保碳交易產品減排量的真實可信,需要獨立第三方的科學核證。在國內信用體系缺失的背景下,如何計算企業可出售的碳減排量,第三方市場化的鑒定機構如何形成也是一個問題。加強與碳盤查有關機構的能力建設,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及時性,是碳市場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

  隨著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拉閘限電”式行政減排的空間日益縮小,節能減排更多應依靠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為此,相關的政策、技術和規則的研究和制訂工作應加快進程。同時進一步加強企業的碳資產意識,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機制政策和發展模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