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種植“碳匯林”實現抵擋“碳足跡”

2014-1-17 15:57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世界各國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一定程度上講,這是一種被動的舉措,多少有些被迫無奈的味道。相比之下,進行碳匯、把排放的溫室氣體消除掉,則是更主動的應對行為。對一個企業或個人來講,進行碳匯最好的辦法,就是種植“碳匯林”,這樣做不僅能夠實現“零排放”,甚至有可能得到經濟上的實惠。

 “碳匯”不能再這樣陌生 發稿之前,記者在10位同學和朋友中做了一個小調查:你知道什么是“碳匯”么?結果是,9個人不知道或說不清,6個人根本不知是哪兩個字。

  在國際社會公認發展碳匯造林是應對氣候變化重要舉措的今天,不知道碳匯,真的OUT了。

  什么是碳匯?聯合國給出的定義是 “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曾在我省講學的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認為,碳匯的本質就是“匯”碳,也就是把二氧化碳匯集、貯存起來,最終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為了“匯”碳,森林被委以重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其評估報告中指出,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是未來30年到50年增加碳匯、減少排放成本較低、經濟可行的重要措施。資料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每400多萬平方米的森林能夠儲存的二氧化碳超過20萬噸,相當于每年4萬輛汽車的總排放量。

  省林業廳副廳長、省綠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霍轉業解釋,碳匯造林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植樹造林、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森林保護以及推動以碳匯為主的生態服務、市場發育等。

  2009年10月,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莊嚴承諾: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碳匯林中走出低碳足跡 2009年4月,中國國電集團捐贈2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繼北京之后,我省成立了中國綠色碳基金山西碳匯專項基金。截至目前已經籌集資金近5000萬元,完成碳匯造林4.3萬畝,據有關專家預測可吸收二氧化碳33萬噸以上。

  對于這樣的成績,業內專家直言不諱:“雖然成立早,但進展并不快。在山西這樣的能源重工業大省,有這么多的高排放企業,一年籌資5000萬元也不算多。”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使得碳匯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作為一種碳信用指標進行交易,近年來這在國際上還很普遍。由于《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碳排放指標,這些國家通過購買林業碳匯抵減碳排放,也就催生了相應的交易市場。例如日本在第一個承諾期承諾減排6%,其中3.9%通過購買碳匯間接實現減排。

  2007年,國際碳市場交易量達29.83億噸,交易額達640億美元。據預測,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可能達到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

  我國沒有強制減排的任務,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市場,但國務院已經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綜合運用包括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目前全國已經確定了7個試點。去年底,阿里巴巴集團在浙江義烏碳匯交易試點以18萬元購買了1萬噸碳匯指標,成為國內購買碳匯的第一筆交易。

  有交易就可能獲得利潤,企業和個人捐資碳匯,可以積累碳信用指標,未來不僅能夠抵減碳排放,而且有望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獲得“博彩”的機會。特別是對于企業,這無異是一種長遠投資,是為企業儲存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碳匯“交易”對于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也十分有力。比如林改后農民獲得了林木所有權,但短期內難以從中獲得經濟收益。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就可以彌補森林經營周期長、短期沒有經濟收益的問題。同時企業通過捐資碳匯幫助農民造林,將來的延伸價值歸農民所有,企業可以獲得碳匯用來交易,皆大歡喜。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