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經落地有一年半的時間,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開市也近一年。很多企業確定了碳排放管理的總體思路、具體目標、實現路徑,構建了碳排放管理框架或者業務體系。
市場中碳排放成效如何?有哪些優秀樣本?企業碳
減排如何為全國發展賦能?在全國
節能宣傳周(6月13日至19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邀請多位嘉賓,共同“碳”討這一話題。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韓文科認為,
碳市場啟動對于
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碳市場必然將是一個全國的碳市場。就近期一批重點排放企業因未按時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被處罰,韓文科提出,碳市場發展成熟過程中,實際上需要市場主體與監管的互動,企業自身以及政府對于碳市場的監管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碳市場必然將是一個全國的碳市場
貝殼財經:全國碳市場運行至今,整體表現如何?
韓文科:我覺得碳市場啟動以來對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最主要的一點,碳市場啟動后,企業無論是否已被納入交易范圍,都會感受到今后
碳交易的范圍會不斷擴大,力度也會加大。碳交易將成為未來的業態,碳市場的啟動對此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外,對目前已被納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的企業而言,
碳減排工作做得好的企業會發現在碳交易過程中能夠增加效益,有助于企業進一步發展。而過去對碳減排不夠重視的企業則會感受到壓力,意識到重視減排降碳的必要性。
目前還未被納入交易的企業也已經對今后碳交易的發展趨勢有了明確了解,很多企業也在建立自己的
碳資產管理、碳核算機制,積極研究如何參與碳市場,我覺得這是很好的。
貝殼財經:你認為我國應該要如何加強全國和地方碳市場的協調?
韓文科:我們要理解,今后所建立的碳市場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今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提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使要素能在全國范圍內流通,碳市場也必然將是一個全國的碳市場。
碳市場發展成熟需要市場主體與監管的互動
貝殼財經:回顧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期情況,你認為做得怎么樣?今年以來,因未按時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一批重點排放企業被處罰。我們如何看待碳排放罰單?按時履約到底有多重要?全國市場碳排放權配額清繳履約管理,未來的趨勢會如何?
韓文科:我認為碳市場啟動后的首個履約周期,整體交易和履約情況還是很好的,應該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同時也凸顯出一些
問題。
首先,我們碳市場的基礎性工作還不是很扎實,這點不僅反映在碳市場方面,過去節能減排工作也曾有過同樣的問題。企業管理的各類統計數據存在不夠扎實的問題,大企業及中小企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當企業面臨碳市場履約、要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時,就會受到市場機制的考驗。
其二,碳市場在啟動的過程中,管理部門對于監管極為重視。許多問題是在核查中發現的,說明在市場建設層面,監管起到了引導市場進行規范交易的作用,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所以我們能看到雖然有問題存在,但市場的發展趨勢還是較好的。
其三,碳市場發展成熟過程中,實際上也需要市場主體與監管的互動。碳市場啟動后大家都能看到存在很大的機遇,但要如何去適應這個市場,如何在市場中做得更好,但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有清晰的認識與充足的準備,所以今后發展中,企業自身以及政府對于碳市場的監管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對企業碳排放進行核算需要有統一的標準,也需要專門的機構掌握核算方法,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數據的扎實程度等也都需要提升。
只有指定且實施雙碳路線圖的企業才能避免被淘汰
貝殼財經:對于完善我國碳市場建設,從制度體系建設和管理體系建設出發,你有哪些建議?
韓文科:碳市場作為一種市場機制,它的啟動是為實現雙碳目標所做的的基礎性工作。對于企業而言,按照碳達峰
碳中和的要求,都應該制定詳細的雙碳路線圖,這是必須的,制定了路線圖企業才能更好地參與碳市場。此外,企業還要將路線圖付諸實踐,這樣才能避免被市場限制、淘汰,企業的產品才能服務社會,擁有更廣闊的市場。
在我們推進減碳的過程中,行業、企業應該進行更多的交流。碳排放管理是一個全國性、世界性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推動,行業內分享減碳技術也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
從碳市場建設來說,我們要認識到碳排放權交易今后是會與雙控聯動的。目前國家已經在計劃通過精準計量技術,實現將能耗雙控轉換到碳減排、碳的雙控。我認為碳排放交易市場作為一個全國大市場,今后的影響力是可以與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比肩的。企業需要對此做好準備。
回到市場本身,市場機制就是致力于解決激勵和約束的問題,碳市場也是如此,我們通過這一市場,對不愿意減排或者減排投入不積極的企業進行約束,對有助減排的新技術進行激勵。這些技術可能成本高、難度大,但其對于降碳減排可以產生長遠影響。通過碳市場的機制,這些開創性的技術能夠獲得投資回報與激勵。而如果我們的碳市場運轉得不好,就少有人愿意去投入研發這樣的技術。所以市場越健全,越能夠發揮激勵作用。
目前碳市場還在持續發展中,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推動。例如鼓勵企業內部建立各類碳資產的核算機制,使企業了解自己的碳排放現狀,如果碳排放過多應該如何發展排放較少的板塊,這些都有賴于精準的內部機制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