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運行即將滿一年。截至7月12日,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1億元,成為同期全球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全國碳市場有望逐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引入機構投資者,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高市場流動性,更好地發揮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低碳轉型的作用。
市場功能初顯
全國碳市場啟動近一年來,運行平穩有序。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全國碳市場共上線運行239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1億元。自上線交易以來,碳排放配額每日收盤價在每噸41.00元至每噸62.00元之間,7月12日收盤價為每噸58.00元。
“從總體看,全國碳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市場隨碳排放管理周期呈現合理波動,促進企業
減排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上海環交所總經理劉杰表示。
此外,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控排企業積極履約,全國碳市場第一個碳
排放權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碳登上線后累計清算金額約168億元,為2162家發電企業開立登記結算賬戶。
隨著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結束,相關主體有序“響鈴交卷”。
中國石油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石油按照“依法履約、統一調配、集中管控”的原則,全面分析判斷價格走勢,制定詳細完善的
碳交易履約方案,成為第一個履約周期內最先圓滿完成交易履約任務的國有大型集團之一。
“首個履約周期,國家電投78家重點排放單位超前完成履約任務,實現履約率100%,采購成本低于市場價格,實現履約成本最優?!眹译娡都瘓F
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泮昊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中國
石化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石化下屬17家自備電廠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并有4家企業在全國碳市場啟動首日和首月參與交易。2021年7月21日,茂名石化完成10萬噸大宗協議交易,成為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首筆大宗協議交易。2021年12月15日,上述17家自備電廠企業圓滿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履約率100%。“2021年,中國石化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量累計483萬噸、交易額2.07億元。”這位負責人說。
通過碳排放權交易,一些控排企業收益頗豐。如京能集團去年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得超過4億元收入,大唐發電、華能國際、華電國際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三家企業分別因碳排放權交易獲數億元收入。
“目前全國碳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機制設計、體系構建、市場發展方面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劉杰說。
多措并舉提升活躍度
全國碳市場建設穩步推進,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成為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暗谝粋€履約周期各項工作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目標,但整體上表現出以履約為目的的特征,是較為典型的履約性碳市場,市場流動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眲⒔鼙硎尽?/div>
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進入履約季后,2021年12月碳排放配額成交量為1.36億噸,占全年總成交量的76%,其他5個月的成交量僅占24%。
劉杰認為,與其他大宗商品市場類似,全國碳市場短期表現主要受階段性配額供需情況影響。在臨近履約期時,市場階段性配額供需變動較頻繁,在市場供不應求時出現價格上漲,在供應相對充足時市場價格回穩;在履約期過后,市場活躍度整體偏低,總體符合一般市場規律。
“現階段,我國碳市場存在明顯的履約驅動現象,也反映出我國碳市場活躍度有待增強,價格發現功能有待提高?!便徽J為,隨著我國碳市場納入行業、參與主體、交易品種逐漸增加,市場供需面會發生較大變化,交易活躍度有望逐步提高,碳價也將合理上行。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有關工作正穩步推進。
建材、
有色、
鋼鐵等行業正開展碳排放交易相關研究準備工作。
“‘十四五’期間,預計8大重點能耗行業均會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這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將由發電行業的2000多家擴大到8000家至10000家。”劉杰表示,上海環交所將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工作安排,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其他高排放行業,適時引入符合要求的投資機構等非履約主體參與交易,根據需要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高市場流動性,激發市場活力。
“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擴大交易主體,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是下一步的趨勢。”中碳登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8個地方試點碳市場在擴大覆蓋行業范圍以及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建設運營經驗?!耙院睘槔碧际袌鲈谝粋€履約周期就完成了11個行業的覆蓋并積極引入個人及機構,運營過程中未出現風險及糾紛。因此,全國碳市場在擴大行業覆蓋、引入機構投資者方面是擁有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可借鑒經驗的?!?/div>
這位負責人表示,擴大行業覆蓋范圍需考慮相關行業企業數據基礎、行業減排潛力大小、納入后對行業競爭力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因素。還需考慮新納入行業能耗、環保等
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對該行業企業監管的成本與收益等。
“全國碳市場擴容將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市場對企業控排的約束及激勵作用。不同行業減碳成本的差異性、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將有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發揮價格機制作用,深化全國碳市場發展?!痹撠撠熑苏f。
對更多
碳金融工具的創新探索也在積極推進?!吧虾-h交所支持自愿減排市場、
碳普惠市場的發展,推動與強制減排市場的互聯互通,形成多層次復合型碳市場格局?!眲⒔鼙硎?,目前正將碳市場建設和碳金融建設主動納入到上海的國際金融體系建設中去,積極推進碳回購、碳質押、碳指數、碳信托和
碳基金等碳金融創新,探索和完善碳掉期、碳遠期等
衍生品交易,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定價中心。
制度設計持續完善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業內人士預計,隨著制度設計不斷優化完善,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會逐步加大。
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建議,抓緊構建和完善頂層設計,從法律
法規上明確企業減排和履約的強制性,加快形成統一碳市場的“1+N”政策體系。緊緊圍繞“雙碳”目標制定碳市場發展路線圖,明確計劃、倒排時間,持續推進行業覆蓋擴容安排,有序推進由碳排放強度控制向總量控制轉變。
在試點市場發展方面,劉杰說,在全國碳市場建立的情況下,現有試點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做好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的相關準備工作。
在自愿減排市場建設方面,
北京綠色交易所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下半年,北京綠色交易所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啟動全國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工作,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北京綠色交易所將立足于深化自愿減排市場試點建設,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深入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積極推動全國自愿減排交易中心建設。
泮昊認為,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我國碳市場還應密切與全球主要碳市場的制度對接,加強中歐在環境和氣候領域對話合作,就綠色低碳發展深入交流,打通使用綠電、綠證、減排量抵消出口產品排放的通道,為出口產品降低
碳足跡提供更豐富的手段。力爭在2027年前實現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覆蓋行業的約束性要求,為抵扣部分歐盟碳邊境調節稅創造條件。推動建立高質量的自愿減排量開發體系,為“一帶一路”碳市場國際合作謀劃共建共商共享的“路線圖”,在全球強制和自愿碳市場發展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著力提升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