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022財新夏季峰會在
北京隆重開幕。會上,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教授、所長張希良表示,全國
碳交易市場啟動一年來,已建立了完善的基本制度和基礎設施,整體發展超出預期。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教授、所長張希良
張希良指出,在達成“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能源都要進行深刻轉型,其中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企業家在決策時的優先度也會有所改變。這樣的轉變需要動態的激勵機制,以“碳定價”作為測量指標是解決辦法之一。
作為中國
碳市場設計的參與者,張希良表示,最初在設計碳價時涉及到了兩個不同的
政策工具,即碳市場和碳稅。然而稅率的設置是一個很大的
問題,稅率太高,企業接受度低,稅率太低,又無法起到較好的效果。最終我國采用了碳市場來進行定價。根據張希良團隊測算,“十三五”期間的碳價預計為18元/噸二氧化碳,“十四五”期間68元/噸二氧化碳,“十五五”期間上升至104元/噸二氧化碳,“十六五”期間則會上升至178元/噸二氧化碳。目前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期交易價格達到了50-60元/噸二氧化碳。
張希良表示,當前我國的碳價由市場決定,也便于對排行量進行管理。我國家
碳排放的特征和西方國家不同,我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來源于發電行業和工業。根據張希良團隊的估計,如果能對全國8500家企業的碳排放進行有效管控,就相當于管控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監管的成本也在相對合理的接受范圍內。
對于兩種政策工具的選擇,張希良認為,未來我國碳稅的實施仍然有空間。隨著碳市場的發展,在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有效的碳價后,能為碳稅的引入設計提供重要支撐。兩種工具適用的場景也不同,碳市場對于固定源的管控較有優勢,但對移動源的管控例如
交通行業還有所欠缺。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10%左右,未來對于交通行業可以引入碳稅率作為工具。
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迎來一周年,張希良表示,目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已建立了基本制度和基礎設施,包括配額分配、總量設定、
MRV體系等,
電力行業中一半以上的企業也都參與了碳市場交易,這一年來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表現超出了自己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