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納
問題一直是阻礙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問題。今年以來,受推動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利好
政策刺激,可再生能源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產能擴張迅猛,可再生能源消納壓力增大。《“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日前發布,強調促進存儲消納,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切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避免大規模棄風棄電問題發生,成為全面推動我國能源清潔化轉型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風力、光伏累計發電量 9785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0%。風力、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可再生能源占比顯著提升,能源結構有效改善。
但是,隨著可再生能源項目加速落地,部分地區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富余地區,棄風棄光問題亟待解決。2021年全國棄風電量206.1億千瓦時,棄光電量67.8億千瓦時。如果與
北京市2021年發電量459億千瓦小時比較,這些未被有效利用的清潔電能足夠北京用半年。
一方面,清潔電未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我國不少省份面臨
電力缺口。
云南、
河北、
浙江、
河南、
安徽等省近期密集發布迎峰度夏舉措,采用輪流停電等方式保障電力供應。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能夠推動清潔能源革命,有效打通供需“腸梗阻”。
可再生能源之所以消納難,與其自身特點密切相關。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特點,與電網對穩定性、可靠性要求存在矛盾。目前,我國電力供應結構以燃煤發電為主,抽水蓄能、燃氣等靈活、可調節的電力供應類型相對缺乏,調峰能力不足成為影響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開發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配套建設儲能設施,能夠有效實現削峰填谷,保障電網安全。
為助力儲能設施建設,近兩年,《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
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出臺,不少地方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例如,
新疆將新型儲能產業納入綠色金融重點支持領域,有效解決了新型儲能項目資金
難題。各地要充分認識建設儲能設施的重要意義,在儲能項目投資建設、并網調度、運行考核等方面結合實際給予政策支持,推動“新能源+儲能”深度融合,切實改善電網電源結構,破解可再生能源上網的技術難題。
除了上網難,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還面臨送出難的問題。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與消費需求呈逆向分布,西部地區風光資源豐富,但工業基礎相對落后,產業并不發達,用電需求不足;而中東部地區產業相對發達,用電需求較大。推動特高壓建設,實施西電東送戰略,是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加強輸電通道建設、推動電力外送將是“十四五”時期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工作重點之一。“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涉及線路3萬余公里,變電換流容量3.4億千伏安,總投資3800億元。僅今年就開工“10交3直”共13條特高壓線路。特高壓建設沿線各地要主動承擔屬地管理職責,做好統籌調度、聯絡協調等工作,保障工程順利推進。
與高投入、高損耗的遠距離跨省輸送相比,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納,不僅成本更低,還具有延長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條、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今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后,
甘肅省慶陽市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打造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既能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又能全面提升產業信息化、技術化水平。
吉林省白城市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基礎上,大力引進新材料、
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建成一批可再生能源專線供電工廠和園區,在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促進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復興。可再生能源產業富集地區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充分發揮主動性,利用土地、信貸等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引資,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
解決好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責任重大且時間緊迫,在國家統籌謀劃的同時,各地要積極行動,主動擔責,多措并舉,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