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風電毫無疑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仍然是我國的第三大電源,之所以給大家造成“相對不那么熱門”的印象,可能是因為相對于光伏的新增容量,風電增速沒有那么大那么快。今年1-5月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23.71GW,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10.82GW,如果綜合考慮光伏和風電的合理可用小時數,風電約為光伏的兩倍,那么新增的風電發電能力還是高于光伏的。通常年份,一季度是風電開工低谷,風電的工程屬性更強一些,包括
運輸條件、現場施工條件等,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更大一些,上半年不少項目有不同程度的遲滯,但根據水規總院發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1》,預計今年風電裝機將達到56GW以上,與之前普遍預計的“十四五”期間年度新增55-60GW是一致的,那么后面7個月就要完成前面5個月4倍的新增裝機。并且從風電項目的投資收益來看,尤其是陸風項目,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從風電的需求端來看,還是比較景氣的。
去年和前年分別是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的搶裝潮,的確明顯刺激了風電的新增裝機,2020年陸上風電新增達到68.6GW,2021年海上風電新增達到16.9GW,都是前所未有的高點。雖然會對隨后1-2年的風電裝機有一些提前預支的效應,但也要看到搶裝拉動了整個風電制造產業鏈的發展,我們許多風電關鍵部件不僅為國內整機制造商供貨,也為國際一流整機制造商供貨,例如鑄件全球大約80%的產能集中在中國。所以雖然短期風電新增裝機從高點有所回落,給供應鏈帶來壓力,但長期來看需求還是比較確定的,根據一些研究,2025年風光裝機將達到11億千瓦,2030年將達到約16億千瓦。所以說總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從結構上來說,風電發展的三大空間,第一個是三北風光大基地,第二個是中東南部分散式,第三個是沿海的海上風電。第一批大基地項目97GW到明年基本都建設完畢,第二批大基地項目中的200GW基本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其余255GW基本在“十五五”期間完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提出了積極推動風電分布式就近開發,推動100個縣10000個行政村進行鄉村風電開發,近期
吉林省出臺了第一個省級工作方案,將分散式風電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這也是風電發展的增量空間。還有一個就是,備受期待的海上風電,各沿海省份的“十四五”規劃海上風電總體規劃已經超過了50GW,雖然海風還沒有達到全面平價的水平,但海上風資源更加豐富、可用小時數更長、離用電負荷更近,具有很大的優勢,相信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一樣,不久的將來也會進入全面平價階段。最后還有一部分,就是老舊風場的以大代小和升級改造,早期風場通常占據著風資源最優的地域,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風機容量較小,效率不高,使用多年可靠性降低,通過風機更新升級也是提高了資源利用,創造了更多的效益,已經有不少風場在摸索推進,隨著相關
政策制度的完善,有望進一步推廣。
以上可以看出,風電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其投資機會也就蘊含在其中:圍繞著更低的單位千瓦造價,即進一步降低成本;圍繞著更高的經濟效益創造,即繼續提高發電量。相對于新能源汽車和光伏,風電的技術發展路徑會更加確定一些。過去一兩年內的單機大型化發展對風電平價的貢獻是巨大的,其降本效果是顯著的,這一趨勢還會持續,已經出現了7-8MW陸上風機的投標,有的廠家已提出10MW的技術方案與海上風機產品共用設計平臺,海上風電單機基本已經是80MW起步,16MW產品已經出現;同時降本的另一個方面,風機少數關鍵部件還沒有完全國產化,國內企業相應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具有廣闊的空間。單機大型化伴隨著更高的塔筒,也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對風資源的利用;同時,在環境比較惡劣的三北沙戈荒和東南沿海,風機的可靠性和易維護性也對生命周期內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影響。那么這樣看來,
市場的需求方向基本是可以確定的,所以面對這樣的市場需求,誰能更高效地開發出產品,誰更具有規模優勢,誰有更好的市場反饋,那么就能獲得用戶的青睞,從而脫穎而出。
總之,風電進入了全面平價時代,基本也從政策驅動轉向為市場驅動,后續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也會促使整個產業鏈更加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