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價值
眾所周知,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生命線,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準確性”是環境監測根本的要求。然而,近些年,時有媒體發布,我國仍有部分產業主體不誠信、缺乏環境責任感,出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新聞,數據造假已成為社會群眾關注的
問題,也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縱深發展的難點之一。
當前,我國環境數據存儲的方式,仍以“傳統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主,采用關系模型來組織數據的數據庫,常見的有Oracle、DB2、PostgreSQL、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SQL Server、MySQL、浪潮K-DB等數據庫。簡單來說,就是創建一個文本,把某個時段、地點的環境監測數據儲存在里面。這種傳統的儲存手段,非常方便,也易于維護,大大減低了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的概率。
與此同時,由于傳統數據庫的單一性,數據很容易被人為干擾。有兩種普通且常見的干擾手段:一是在后臺程序掛木馬,注入腳本代碼,直接更改數據,執行操作者想執行的代碼;二是掌握數據庫權限的人,直接登錄數據,對數據進行增加、刪除或更改等操作,篡改真實數據。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的手段。
由于大數據的發展,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彌補了這些漏洞,如果這些數據使用了區塊鏈系統進行存儲,就直接杜絕了人為干擾的情況。首先,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的特點,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海量行為和數據的“存證”
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助力環境監測數據的“真”;二是區塊鏈形成“共識機制”,可以保持信息數據的一致性,真正實現從“網絡互連”時代走向“信任互聯網”的轉變,輔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助力環境監測數據的“準”;三是區塊鏈“分布式”的特點,能夠打破部門、層級間的“數據孤島”,實現信息的互通互聯和數據共享,并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合作信任,優化和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合作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問題,助力環境監測數據的“全”。結合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即便數據出現了篡改數據的情況,也會被區塊鏈系統自動檢測并剔除,并從其他儲存點同步健康的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