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碳交易最前沿的即是碳中介,成功的碳中介可對項目進行開發、包裝成更高價格的金融產品進行交易以獲得更高溢價。 全球碳交易的鏈條上環環相扣,買方、賣方、中介或咨詢公司、金融機構互為關聯,可以說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
其中,站在碳交易最前沿的即是碳中介,成功的碳中介可對項目進行開發、包裝成更高價格的金融產品進行交易以獲得更高溢價。
即使近期二級
市場碳價的波動不會直接沖擊到碳中介的運營情況,但是考慮到市場蕭條,歐洲供應過剩,其他區域市場發展不完善的各種因素,碳中介們生存狀況也受到影響,有些公司縮減開支過冬,有些公司則轉型做起了培訓業務。
碳交易冬天
全球最大
碳市場歐洲的一點小變動,都會如蝴蝶效應般引起大波瀾。歐洲碳市場被認為存在系統缺陷,疊加歐債危機影響,碳交易二級市場價格跌至谷底。
歐洲一向是國際碳市場中的大買家,雖然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新的碳市場蓬勃發展,但一時之間暫時也難以有大承擔。歐盟
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2005年啟動之初也曾經擁有過短暫的輝煌。2007年EUA(EU ETS下的歐盟
減排單位)成交量達20億,價值超過500億美元,但如今交易量已經萎縮。
CER是歐洲二級市場上推出的
碳減排期貨合約品種,其價格反映歐洲碳減排指標的預期和走勢,也是碳價格的標桿。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中國區副總裁何毅早前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歐洲碳價下跌之下,作為買方代表,操作空間已非常有限。
碳價在2008年7月曾接近每噸30歐元,而今年以來雖然碳價有所恢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CER價格不過4歐元/噸左右。國內碳中介面對的即是這樣的環境。
碳排放指標在國內落地后,都以
CDM(清潔發展機制)的形式運行。據本報記者了解,國內從事CDM業務的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在國際碳價格跌宕的背景下較為脆弱易受影響,它們將以什么形式應對市場不景氣?本報記者采訪了數家企業,各家企業都以各自的方式或開拓新業務,或上下求索,或堅守本業等待形勢好轉,各顯神通以度過行業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