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提出,要“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加快電力系統數字化升級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迭代發展已成共識。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未來的發展規劃還需要采取哪些舉措?
徐進:構建新型
電力系統,是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核心特征是讓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的主體。《規劃》從電力的產、送、用全鏈條對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作出了全面的系統安排。對新能源領域而言,重點要做好三篇“大文章”:
一是從優化電力供給消納體系上繪新圖。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發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
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設施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的“鐵三角”,不斷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二是從加大儲能規模化應用上動腦筋。儲能技術是應對風光發電不穩定性、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從產業
政策、技術研發、電價形成機制等方面入手,積極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快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完善儲能參與輔助服務
市場的交易機制,形成以市場為核心的儲能電價政策,提高儲能項目的盈利能力,激發各類資本投資儲能項目的積極性。
三是從健全市場化交易機制上尋答案。市場化是我國電力發展的必由之路,有效的電價機制是確保新型電力系統自我調節和健康運行的關鍵之舉。要通過建立健全以市場調節為主的電力中長期交易、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綠色電力交易、
碳匯交易和碳期貨交易等各種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綠色電力消費,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更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陳皓勇:除數字化升級外,新型電力系統的一個關鍵
問題是靈活性問題。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在電源側,新建靈活性電源比如氣電,并進行常規電源比如煤電的靈活性改造;在電網側,采用提高靈活性的輸配電技術(比如柔性直流等);在負荷側,采用需求響應和虛擬電廠技術等提高響應靈活性;此外,新建抽水蓄能電站和新型儲能設備等也有助于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的提高。遍布全網的靈活性資源利用也需要電力系統調度、控制技術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