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危機影響金融資產的安全性
2020年之后,世界各國的央行對于環境風險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更加關注,主要是氣候風險和生物多樣性風險,生物多樣性下降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影響金融資產、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這些風險不僅是企業面臨的風險,還包括家庭和公共部門以及主權債務風險,它可能會削弱各國管理財務運作、長期償債、貨幣體系運作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到生物多樣性風險有可能給各國的金融機構帶來一個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我國的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3.92萬億元,接近14億,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超過800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投資了很多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的綠色項目,比如說支持林業
碳匯,支持濕地保護,支持國家森林公園等。
2020年7月15日,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共同設立發起的國家綠色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融資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綠色公募基金、ESG基金都是可以引導投資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有一些相關的綠色保險,一些碳工具等都可以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融資工具去加以運用。
開發
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向綠色項目靠攏生物多樣性融資包括宏觀和微觀的分析,從微觀上來說,我們需要依據每一個生物多樣性項目開發出更多的生物多樣性融資工具,同時,我國已經把綠色金融作為國家戰略,如何將生物多樣性的標準、生物多樣性的指標納入綠色金融已有的政策框架里,引導更多綠色資金投資生物多樣性保護,這是生物多樣性融資中最重要的。因為一旦這樣的政策工具形成,它的資金就不是只支持一個項目,它是可以支持廣泛的項目,可以向全國鋪設開來,所以這是目前我們生物多樣性融資中非常需要研究的內容,就是生物多樣性融資的制度研究。
2021年5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又印發了一個新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這個評價方案的場景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央行在核定存款保險差別匯率,發放再貸款等等方面都要運用到這樣一個評估的結果,銀行如果要上市,要增資擴股等重大事項都要考慮到綠色金融評估結果,而且和銀保監會、地方政府共享評估結果,這樣評估可以引導金融機構更好的去向生物多樣性和其他綠色項目靠攏。
更重要的是央行在11月8日出臺了碳
減排支持工具,它的特點要求是可操作、可計算、可驗證,利率只有1.75%,而且它是按照貸款額的60%提供資金支持,體現出了專項再債款的優越性,它要支持的是減排效果顯著的項目。就像我們剛剛說到的,我們不可能單獨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當我們做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時候,往往是一個濕地項目的保護,一個森林項目的保護,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項目的保護,一個自然資源棲息地的保護等等,這些項目既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又可以實現
碳減排,如果把生物多樣性項目協同減少的二氧化碳核算出來,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就可以獲得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支持。
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是全球的,當我們保護每一種瀕危物種的時候,不僅在中國,因為生態系統的全球性特征,將促進國際資金與國內綠色資金的融合,未來,中國生物多樣性融資一定是地方綠色金融資金和國際資金配套,形成更多國際、國內共同的行動方案。
當我們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設計融資方案時,一定要關注央行的政策,央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融資前景,因為央行在帶動整個綠色金融資金投向方面,它的很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正在發揮作用。生態環境部應該和央行合作,把需求納入到央行結構性政策工具之中,因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重要特點就是精準性、直達性,對目標理解得越精準,越直達,整個貨幣政策工具發揮的精準直達作用才會更加有效率,所以需要環保和金融雙向合作。
【作者藍虹教授系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導,我國綠色金融研究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