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剛通過的碳關稅法案文本內容發生了較大調整。
歐洲議會官網5月17日消息,歐洲議會的環境、公眾健康和食品安全委員會(ENVI)以49票贊成、33票反對和5票棄權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的法案文本。
除了
鋼鐵、煉油廠、
水泥、有機基本化學品和肥料外,歐洲議會議員提出要進一步擴大CBAM范圍,包括鋁、氫、聚合物和有機化學品等行業。另外,該法案還提出將“間接排放”,即來自制造商使用的
電力的排放納入CBAM范圍。
該方案將碳關稅的過渡期從3年縮短為2年,CBAM將從2023年1月1日起適用,過渡期至2024年底,從2025年開始征稅。歐洲議會議員表示,要加速取消歐盟產業在歐盟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下獲得的免費配額,即到2030年完全取消。
另外,該方案還提出要在歐盟層面設立一個統一的碳關稅執行機構,而非下放到各成員國。
歐洲議會議員提出出售CBAM證書產生的收入進入歐盟預算,將碳關稅的部分收入用于支持最不發達國家。他們提議,歐盟必須提供財政支持,至少相當于出售CBAM證書所產生的收入的財政價值,以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努力實現制造業脫碳。這種支持將有助于實現歐盟的氣候目標和國際承諾,如《巴黎協定》。
歐洲議會議員強調,CBAM和歐盟ETS之間的一致性對于尊重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至關重要,CBAM不得被濫用為加強保護主義的工具。
CBAM本質上是對特定進口產品征收的碳稅,意在保護歐盟境內的氣候行動,避免歐洲企業將生產外包給排放目標較低的國家所造成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
歐洲議會表示,該報告定于6月6日至9日在全體會議上進行表決,之后議會將準備開始與成員國進行談判。
這不是ENVI第一次這么“激進”。
去年12月,ENVI在7月“歐委會版本”基礎上,發布了新的CBAM意見稿,內容包括不承認隱性碳定價、增加行業管轄范圍、擴大排放認定范圍、縮短
政策過渡期、將CBAM資金用于支持最不發達國家低碳轉型,以及排放類型設定為所有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等。
ENVI這一版本意見稿被國際貿易委員會(INTA)否決了。但INTA對于將CBAM適用范圍擴大到間接排放、縮短過渡期等建議條款表示了認同。
業內表示,目前,CBAM的設計方案還在討論中,從范圍、時間到最終實施的很多細節仍具不確定性,但從歐盟的提議中可以看到,CBAM正向著越來越“激進”方向發展。
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歐盟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品、金屬品及化學品。2021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4720億歐元,同比增長37%,占中國出口總額15%,占歐盟進口總額25%。
新CBAM法案文本,行業范圍增加了有機
化工、塑料和氫,且將間接排放(外購電力的排放)納入征稅范圍,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或進一步擴大。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自提出以來就一直飽受爭議,業內學者認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政策制定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并且往往更依賴高碳產品的出口,歐盟單邊CBAM不但會扭曲國際貿易,還會給發展中國家造成過度的負擔。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淑翠表示,歐盟碳關稅將降低中國相關產品貿易競爭力,對相關行業出口造成沖擊,以及倒逼中國加速實現能源轉型,盡快完善碳
市場和碳定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