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活動是中國1994年二氧化
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占二氧化碳總排放的90195% 。能源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全部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其中工業部門排放占43175% , 能源生產和加工轉換部門排放占34140%。工業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于
水泥和石灰的生產過程,這兩種產品生產過程的排放量在工業生產過程CO2排放中約占90142% 。
中國CH4排放主要來源于農業活動、能源活動和廢棄物處置(見表1) 。1994年排放CH4約3429 ×104t,其中農業活動排放約1720 ×104 t,占50115%;能源活動排放約937 ×104 t,占27133%。農業活動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包括反芻動物腸道發酵(29170%)和水稻種植( 19173% )等; 能源活動是CH4的第二大排放源, 包括煤炭開采和礦后活動(20171%)和生物質燃燒排放(6126% )等。廢棄物處置排放CH4約772 ×104 t,占22152%。
1994年中國N2O排放約85 ×104 t,主要來自農業活動,占9214%,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分別占518%和118%。在農業活動排放中,農田直接排放約占6013% ,間接排放約占1915% ,放牧排放約占1410% ,動物糞便管理系統(不含放牧和糞便燃燒)占516% ,田間直接焚燒秸稈和糞便燃燒各占約015%和011%。
如前所述,中國的溫室氣體
減排可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煤層氣回收利用、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場地、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吸收、改善反芻動物的營養成分、提高水稻的收獲指數、選育新的水稻品種、推廣施用長效肥和控釋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生物抑制劑和微生物工程等實現。顯然,實施上述減排措施需要大量的資金以發展新的技術和提高相關研究水平 。這些技術主要包括環境保護及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技術,各種能源技術,
交通運輸領域的先進技術,材料與制造業方面的先進技術,以及建筑等其他方面的先進技術等。相關研究包括:溫室氣體減排的經濟計量學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的觀測技術研究、溫室氣體排放機理和減排技術研究、排放因子不確定性研究和增加陸地生物圈碳固定的技術研究等。按照聯合履約機制,發達國家的公司或其他組織提供資金和先進技術與另一個國家的有關合作伙伴(多來自發展中國家) 開展合作項目,以達到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
因此,獲得國際社會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有助于減少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如:清潔發展機制(
CDM)是《京都議定書》設計的3個靈活機制之一,該機制的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