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收支2020”研究報告顯示,2010―2019年間全球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1%被陸地生態系統吸收,有23%被海洋生態系統吸收。但當前生態系統
碳匯概念、機理、計量、監測以及增匯技術和交易機制尚不明確,成為實現
碳中和戰略目標進程中負排放技術和管理中的突出短板。為此,特提出五個方面建議。
一是扎實開展生態系統碳匯相關基礎科學研究。綜合考慮我國生態系統類型、特點以及各類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成效,深入開展陸地、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相關基礎科學研究,推動生態系統碳匯概念、方法完善及相關國際規則修訂。加快碳測算、碳生產、碳增長經營技術、碳投資與金融等涉碳相關專業和專門人才培養。可考慮設立碳管理專業碩士,盡快培養一批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的專門人才。設立碳應用研究專項,推動林學、生態學和應用經濟學等方面的學科交叉,培養形成一批生態系統碳匯研究的技術力量和政策咨詢專家。
二是盡快制定不同類別生態系統碳測算的方法與標準。建議對不同生態系統碳測算方法進行規范,針對森林,考慮樹種、林齡、所在區域光照、溫度、降水和土壤等自然條件,制定統一的參數標準,設定規范的測算方法;針對草原、濕地等,按照不同草原和濕地類別,設定參數標準和測算方法;然后根據國家森林、草原和濕地資源調查數據,建立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碳測算信息管理系統,為碳交易提供全國統一的碳測算平臺。同時將不同類別生態系統碳測算以及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標準化,形成全國統一的系列標準。
三是開展生態系統固碳增匯穩定性、風險及管理優化研究。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對自然干擾加劇的背景下,重點分析氣候、植被、土壤性質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對生態系統碳庫穩定性的影響,并據此進一步探討生態系統碳匯增匯風險,評估影響生態系統碳庫穩定性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構建生態系統增匯潛力評價模型,測算生態系統碳庫的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對增匯潛力的貢獻程度。基于優化視角,通過對存增量系數的調節模擬生態系統碳匯增長的演化發展趨勢,分析生態系統增匯潛力的動力來源,進而為推動生態系統增匯提供決策參考。
四是推進完善生態系統碳匯交易機制。推進生態系統碳匯交易保障體系建設,明確生態系統碳匯的法律地位,清晰界定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的范圍和對象;構建碳匯交易金融體系在內的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環境,完善生態系統碳匯市場融資機制,探索建立中國碳交易標準體系;探索不同區域、不同流域、不同部門之間的生態系統碳匯交易機制;探索采用PPP等模式,設計政府和社會力量合作開展碳匯林業的新模式;探索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的評估、登記、監測、交易、監管五大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途徑。
五是進行不同生態系統碳生產能力測度,并建立碳增長的經營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開展碳交易以后,不僅要對現有的碳進行有效測度,還要促進森林、草原和濕地碳的生產和碳儲量增長。先進經營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促進森林、草原和濕地的總量增加,同時也增強了碳生產能力。因為在逐步開展碳交易以后,對不同生態系統碳生產能力進行測度,推動碳增長的經營技術集成與系統化,將成為碳交易發展的關鍵之一。因此系統梳理現有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經營技術,并結合不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下經營技術的集成與系統化非常重要,是推動碳生產和增長的核心所在。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全國各地開展碳生產和促進碳增長的先進經營技術的推廣,我們可以選擇典型區域的森林、草原和濕地建立示范基地,用于技術推廣和服務。